返回第983章 三年(1 / 2)吾父朱高煦首页

第983章 三年

三年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在第一年中,朱瞻壑逐步稳定了大明的朝堂,并且引进大汉的官员,加强了自己对大明的统治。

当然对于大明的官员,朱瞻壑也着重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员,比如于谦就是其中的代表。

本来住在宫中的胡太后,也带着朱见深前往大汉定居,朱祁镇依然漂在草原上,至于其它的藩王,也都老老实实的呆在自己的封地,毕竟他们都知道,自己是没资格与朱瞻壑竞争的。

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壑对大明的统治也越发的稳固,因为内部的隐患几乎都不存在,所以从第二年开始,他对大明也着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比如大明的科举制度,以及国内的教育方式,大明军队的卫所制度等等。

大明的科举制度根深蒂固,远不是大汉这个新建立的国家能比的,所以朱瞻壑也不敢直接废除科举,事实上他刚开始对科举还是十分宽容的,只是在科举之外,增加了一个吏员的考试,另外还打通了吏升官的途径。

所以大明想要做官,有两种途径,一是传统的科举,二就是先通过吏员的考试,然后从小吏一步步升为官员,两种制度并行,虽然这挤占了科举的名额,但因为朱瞻壑的强力推行,最终还是将吏转官的制度推行了下去。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吏转官的优势也逐渐在扩大,毕竟小吏的数量庞大,所以考试也比较简单,只要通过考试,就算是进入了官场,可以一点点积累经验。

所以小吏出身的官员,一般比科举出身的官员经验丰富,无论是办事还是做官,都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还不用苦读多年,几千上万人去挤科举的独木桥。

而且如果真喜欢读书,考上小吏后依然可以用业余时间去读书,日后照样可以参加科举,最重要的是,做了小吏后,就会有一份正经的收入,这也吸引了许多家族贫困的学子。

按照朱瞻壑的设想,等到日后吏转官的途径占据着绝对优势后,科举制就会变得可有可无,到时再废除,反对的阻力就会小得多,甚至就算不废除,对国家的影响也不大。

与科举改制相对应的,就是大明国内的教育制度,朱瞻壑直接将大汉那边的公立学校制度照搬到大明,由国家出钱出力,先在各个重要城市修建了小学,招募孩子进入学校读书。

小学教授的内容,也不再是单纯的四书五经,而是加入了数学、历史、物理等人文科学内容,后续的中学与大学也在筹备之中。

朱瞻壑打算花上十年时间,把大汉的教育系统全盘照抄到大明,毕竟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如果教育跟不上,国家再怎么强盛也只会昙花一现,后续迟早都会衰亡下去。

当然相比上面的科举和教育,军事方面是大明最为迫切的问题。

其实早在朱棣当政的末期,大明的卫所制度就已经开始衰败了,特别是南方那些远离战场的卫所,军官吞并土地,将卫所兵视为家奴,导致南方的卫所兵制败坏,这也是小小的倭寇就能在南方沿海呼风唤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在朱棣去世二十年后,大明的卫所制已经极度败坏,除了北方边关的少数精锐外,就连北京城周围的卫所兵,也都已经不堪大用,朱祁镇二十万大军兵败土木堡,虽然主要原因在他和王振身上,但军队本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所以朱瞻壑在稳定了大明的局势后,第一个就对军队开始下手,当然朱瞻壑可没敢直接废除卫所制,他先是将南方一些不重要的卫所裁撤掉,恢复了军户们的自由,让他们可以经商和做工,不用再因军户的身份被束缚在卫所里。

至于南方地方上需要的驻军,朱瞻壑则依照大汉的制度,开始了募兵制,提高军中将士的待遇和地位,大明不缺人,更不缺当兵的人。

其实在原来的历史上,大明的卫所兵制败坏后,也同样开启了募兵制,比如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戚家兵,其实就是从民间招募兵丁,卫所兵和唐朝时的府兵一样,都无法长久,最终还是要走到募兵制这条路上。

当然募兵制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太花钱,毕竟人家来当兵,就是冲着吃喝和军饷来的,相比之下,卫所兵的花费却很小,可以说一个募兵的花费,顶得上五六个卫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