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格物致知,孔孟在世(1 / 2)大明:我太子朱标,开局特效拉满首页

一日,宋濂正给朱标讲述诗经“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他所讲的解释是:螟蛉如果生下幼子,蜾蠃会把它背来。把他当做义子养大,螟蛉最后会变成蜾蠃,继续传宗接代。

这正是诗经流传千年的正统解释。

这时朱标打断了宋濂的话,他可是知道这句话是不对的。

“师傅,被猫养大狗变不成猫,被狗养大的猫也变不成狗,螟蛉最后又怎么会变成蜾蠃呢?”

宋濂沉思了一会,回答朱标。

“世人都是这么说,诗经也一直是这么流传的,想来不可能是错的。”

“父不是一直告诉我,求复本心,可为圣人吗?求复本心之道,您认为是识心、明心。而识心之道,您认为是格物致知。现在,咱们仔细观察螟蛉变成蜾蠃的过程,进行格物致知,不就行了吗?师傅,我们应该实践出真知啊。”

朱标说的实践出真知,在现代属于大家都知道的基础知识。

但是对于宋濂来说,简直就是醍醐灌顶。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知!”

宋濂越念叨越激动,最后看向朱标的眼神简直想把朱标藏起来。

历史,元末明初,正是儒学思想进行蜕变的关键时刻。

有无数大儒,想通过“格物致知”,进行突破。

但是,即便以宋濂的学问,对格物致知也研究不深。

到了明朝中期,大儒王阳明采用先贤的学问,对着一棵竹子冥思苦想了七天七夜,不但毫无所得,反而把自己累倒了。

最后,王阳明舍弃了“格物致知”的方向,在龙场悟道,创造了“阳明心学”,主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番解释,虽然让儒学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不过,与此同时,儒家的“格物致知”,也距离现代科学思想越来越远。

而朱标现在直接提出了现代的“实践出真知”用来解释儒学的“格物致知”。

对宋濂这种当时大儒来说,说是再造之恩也不为过。

现在已经是十二月了,螟蛉产卵一般是在五月,宋濂当即决定和朱标一起去验证。

来年五月。

朱标和宋濂找到一窝蜾蠃,轻而易举的发现,这些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螟蛉身产卵。

原来螟蛉不是义子,而是蜾蠃后代的食物!

诗经居然是错的!人们千年理解的都是错的!

宋濂看着螟蛉身的卵,激动的浑身都在颤抖。

自己和朱标居然真的发现了诗经的错误!

不,应该说是朱标提出的“实践出真知”真的指出了诗经的错误!

朱标才六岁半啊!

宋濂忍不住畅想,随着朱标慢慢长大,他会取得怎样的成绩。

自己身为他的文学师傅,又会在历史留下怎样的名声。

时间兜兜转转,又是半年。

朱标随着宋濂,不断地践行“实践出真知”。

又有了不少的成果。

朱标更是直接提出:世界是由“气”组成的,来诠释这个世界的一些表现。

宋濂和朱标做了不少小实验后,宋濂对此奉为圭臬。

一日,宋濂给朱标课结束后,直接到朱元璋书房内求见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