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82章 去沪市学习(2 / 2)重生年代,我在田园直播爆红了首页

宋红果默了片刻,才问道,「为什么是八十年代?你们是不是又在算计什么?」

系统讨好的解释道,「没有算计啦,之所以是八十年代,完全是因为那个年代最合适,那会儿……结束了,你想帮的人,可以再也不用受身份的限制,想经商也好,搞学术也好,都能随心所欲,只要有本事,完全可以在那个年代大展拳脚,还最容易成功,你自己说,是不是最合适?」

宋红果不受它忽悠,「还有呢?」

「呃,还有就是,八十年代有些东西还不健全,比如户籍,你送回去的那些人,总不能凭空就冒出来啊,总得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身份,若是直接传回你来的那个时候,想钻这种空子,完全不可能嘛,再者,六十年代的人,一下子穿到20年,跨度太大,他们也不适应,八十年代就没这些顾虑和问题了,基础建设也好,日常消费观念也好,相差的都不多。」

这一点,多少说服了宋红果,她没再争执,淡淡的道,「行吧,那到了沪市,我学习,你就去找合适的交易目标,等凑够了积分,你便升级。」

系统笑眯眯的道,「好,好,好,我不耽误你学习,那啥,我还能再送你一套关于b超技术方面的书,其他的事儿只管交给我,保证办的漂漂亮亮。」

听着它语气里的谄媚讨好,宋红果扯了下嘴角,系统打的什么主意,她已经多少猜到了几分,她想送走的那些人,换个时代也能有所建树,但在八十年代却是能发挥的价值最大,系统利用起人来,可真是不遗余力啊。

可她也只能配合,总比留他们在这个年代,白白蹉跎十几年要有意义的多。

从家到沪市,坐火车一路顺利的话,需要十天左右,若是有其他情况,半个月都可能,医院原本给她买的是硬卧,霍明楼托人,换成了软卧,一个车厢里,虽说也住了四个人,却比其他的座位要舒适的多。

而且能住的起软卧的,都是些有身份的,内里如何不知道,

但明面上都表现的十分有素养,干净也讲究,更没有那种喜欢占便宜的。

所以,这一路上,宋红果跟其他三人相处的还算和谐,晚上睡觉时互不打扰,白天就看书,也闲聊几句,吃饭的时候,去火车上的餐厅,味道也还凑合,再说她私底下还可以开小灶,并没受什么委屈。

只除了洗澡不方便,五月份,天已经热了,车厢里开着窗户,空气流通也不太理想,又没有风扇,每天都得出一身汗,却只能躲在厕所里擦洗。

她还算好的,提前从商城里买了十来身同样的衣服,每天都更换,身上还能保持清爽,其他人,没那么多衣物,难免带了几分馊味。

这种情况,在硬座车厢里,才是惨烈。

系统去拍视频,回来后很夸张的跟她说,一进去能熏个跟头,完全不能呼吸。

终于熬到下火车,宋红果才松了口气,出站后,就看到有人举着牌子在等她,牌子上写着她的名字,接她的人是霍明楼的大姐。

这是俩人头回见面,彼此对对方的第一印象都还不错,霍大姐三十来岁,单看长相,跟霍明楼有几分像,但性子却截然相反。

霍明楼冷淡疏离,不爱与人交际,显得清傲,霍大姐却很温和热情,接到她后,就一个劲的张罗,先送她去培训班准备的招待所里住下,办好各种手续后,又带她回自己家,做了一大桌子当地菜给她接风,趁着开学前,还带她去各种有名的地方逛了一遍,给她买了不少东西。

宋红果想婉拒都拒不了。

好在,她来的时候,也没空手,给霍大姐带了鲁省的不少特产,还有她自己做的肉酱、香椿酱,还给霍明楼的外甥们准备了礼物,各种小零食和学习文具,有些是从商城里买的,几个孩子喜欢的不了,一口一个小舅妈,喊得无比亲热。

歇了两天,培训班正式开课。

系统也把沪市给深入了解了一遍,哪儿有文玩古董,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过宋红果最开始上学,时间安排的很紧张,它再着急,也只能暂时按捺下,不敢催,生怕惹急了她,落得一场空。

第一届培训班,聚集了来自全国的医务人员,除了偏远的省份,加起来有一百多个,因为师资力量有限,也没分班,大家都挤在一间教室里,好在屋子还算宽敞,不然大夏天的也够遭罪的。

外界环境、条件如何,众人其实都不咋在意,来这里就是一心为了学习,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如饥似渴的吸收着新知识,唯恐落下什么,回去后没法交代。

宋红果也是如此,哪怕她懂一些知识,但后世的仪器先进,眼下的完全没法比,该学的还是得学,不过比起旁人,事半功倍罢了。

系统承诺给她的书也给了,只要有空,她就钻研,如此半个月过去,她的进步是一众人里最明显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快,上机操作更是如鱼得水,别人还懵懵懂懂的,她已经能看简单的图像了。

负责授课的老师是从帝都来的,见状,对她大加赞赏,夸她聪明,后来知道她就是宋红果,不但改进了病历规范书写,还写过很多医学文章在国家级报纸上发表,还促成过急救技能在百姓中的普及,便不觉得惊讶了。

人家这是有学医的天赋啊,别人比不了。

其他人眼热羡慕,偶有几个说酸话的,但大多数都是积极虚心的向她讨教,那劲头,比对老师还要热情,老师讲的他们听不太明白的地方,宋红果深入浅出的一解释,他们便豁然开朗了。

因为这事儿,她还被选为培训班的班长,名声有了,但也更忙碌了。

不过再忙,也忘不下给家里写信,十天左右就一封,一个月打回电话,她去邮局,每分钟要一块多钱,对比眼

下的工资,算是很昂贵的了,所以,她哪怕不差钱,也不敢打的太频繁。

还是写信更方便,想写多少写多少,信直接寄到研究所,把她在沪市的事儿一一都说清楚,好让他们爷仨放心,霍明楼每次写的信比她都要厚实,除了交代家里和孩子的事儿,便是满纸的思念之情。

宋红果每回收到信都要反复看很久,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深深体会到了鸿雁传书的浪漫,也终于感悟到了那句‘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美好。

如此一个多月后,学习上了正轨,宋红果才终于抽出时间配合系统去交易那些文物古董,她都是化了妆去,也不担心会暴露身份啥的,用商城里的粮食、布匹、药品等眼下急缺的物品,去换那些不能放到明面上的东西。

沪市不愧是沪市,隐藏大佬就是多,宋红果几乎每天都要找理由出去一趟,倒也没人怀疑,毕竟其他人对沪市也很向往,经常隔三差五的就结伴出去逛街,增长见识,好回去了有个能炫耀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