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19章 科举那些事儿(2 / 2)我的分身在明朝首页

匡恒,李德安大哥李仁安的长子,表字容若。

李容若是李德安的侄子,但他比李德安足足大七岁。

李德安小时候,有点笨,李匡恒嘲笑过李德安,可没成想,没过几年,小叔变聪明了,二人一起在私塾读书,老师总是夸奖李德安。

去年,嘉靖二十五年,李匡恒通过乡试中举了,而李德安比他早六年成为举人。

嘉靖十九年(1540年)子鼠年,八月,李德安满十六周岁,但未满十七周岁,他参加乡试,成绩合格,成为举人。

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总共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六级。

其中前三级只算入门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

明清时期,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童生需通过童生试,即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童生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只有当通过院试考核后才能取得生员(秀才)资格,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童生试又叫入学考试。

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举行时间通常是秋季八月份,故叫“秋试”,又叫“秋闱”,又叫“乡闱”,考三场,每场三天,一共九天,农历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三场。

乡试第一名称之为解元。

李德安于嘉靖十九年中举,当时成绩是第四名,大名鼎鼎的唐寅唐伯虎因为乡试第一,人称唐解元。

会试,在京城举行,每三年一次,一般都安排在乡试后的次年春季,即丑、辰、未、戌年春季,故又称“春闱”。

会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亲自任命主考官2人称总载。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参加会试。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二月初九日,第二场在二十二日,第三场在二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

会试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

会试成绩合格者被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揭榜后,中试者于当年三月参加殿试。

会试成绩合格者,还不算进士。

贡士和进士是有区别的。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殿试分三甲录取,只有等次之差,没有落榜之说。

由皇帝决定其中的一、二、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一、二、三名为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其中第一名称“传胪”。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因其张榜时用黄纸书写,故又称“金榜”,并谓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宣布殿试结果,要举行一种隆重的仪式,称为“金殿传胪”。

金殿传胪后的第三天,赐新进士宴于礼部,称为“恩荣宴”,之后还要在孔庙立碑镌名。

殿试后新进士还要在保和殿参加朝考,由皇帝出题,试论、疏、诗各一道。朝考第一名称“朝元”。

一甲三名不参加朝考,他们在殿试结果揭晓后会被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二甲第一名的传胪与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一般也要到翰林院任职。

至于其他进士,则综合其复试、殿试、朝考成绩,选优秀者入翰林院做庶吉士,其余用为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及知州、知县等。

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二甲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

(备注,清明两个朝代的殿试和朝考,有差别的,具体有什么区别,还没有查看到相关资料,就把容易查到的内容放在这里让大家看看。行家看出问题了,请不要怼我,我就是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