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一章:唱,为什么不能唱呢(1 / 2)重生八零文艺时代首页

第二天放学。

没等宋远航他们去找马同学,她就主动跑了过来。

“二位,你们是怎么个打算呀,天天一下课就跑,难道还真打算要拿《梦田》和《校园的早晨》充数啊。这两首歌唱肯定是要唱,但咱们也不能没有创新啊。”

马昕来现在已经是中文系80级的文艺委员,比谁都关心元旦汇演的事。

新年新气象。

这是燕京大学进入新时代的第一次元旦汇演,整个学生会都无比重视。

而且向日葵诗歌诵唱会的成功举办,让燕大的这次元旦文艺汇演,不仅在京城各高校中备受瞩目,连驻京媒体都非常关注,甚至燕京电台已经决定要录播这场演出。

八十年代就是这样,大学生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引领着社会思潮,一举一动都备受舆论的关注。

“小马,你这可冤枉我们了!我和远航最近简直是茶饭不思,废寝忘食,连做梦都在探讨新歌的创作。终于在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下,远航灵感迸发,创作出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新歌。我们先回宿舍拿吉他,一会儿咱们排练室见。”

“那行,咱们排练室见。”

三人在排练室碰头后。

宋远航便把《请跟我来》弹唱了一遍给马昕来听。

“小马,你觉得怎么样?适不适合上台演唱?”

宋远航一唱完,尤东来就立刻征询起马同学的意见。

“歌曲好听是真好听,悠扬沉静又很有叙事感。但不管是曲调还是歌词,我都觉得有些感伤低沉,很有可能会被扣上消极堕落的资产阶级情调帽子。”

马昕来眉头微皱,也是举棋不定。

“要不这样吧,我把导演组的人喊来,让他们决定。”

不一会儿,王启明、周沛然他们就跟马昕来一起来了。

除了这几个学生会的熟人,还有两个生面孔。

怎么说呢,也不能算生面孔。

虽然这两人现在的面容比起后世在媒体上看到的要稚嫩青春许多,但个人的模样和气质还是没有太大变化。

他们一进来,宋远航就立刻认了出来。

柳索拉、谭顿。

他们怎么跑到燕大来了。

这两位和陈其钢、叶小纲、瞿小松等人都是中央音乐学院78级的同学。他们那一届学生出了太多的大神,是至今都无法超越的作曲系神话。

1977年秋,中央音乐学院恢复高考后首次招生。

按照招生规则,作曲系原本只招收10名学生,但在招生过程中,负责的老师们发现考生的数量和质量远超预料,其中不乏大量人才。

如果只招10人,无疑会产生大量的遗珠,甚至会改变很多考生的命运。

李春光、左因等几位老师激动之余,联名给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写了一封信。

信上说“素质好、有音乐才能、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成批涌现”,“能否不受目前名额限制”,允许作曲系扩招。

建议信送上去后仅仅两天,总设计师就给了批示,建议“予以支持”。

八十年代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年代,充满了各种不可能,文学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刘琐拉1985年在《人民文艺》发表的那篇轰动一时的小说《你别无选择》,讲述的正是她和她那帮同学寻找自我的故事。这篇小说被誉为是华夏当代先锋派小说的“开篇之作”。

之后马源、洪峰、余桦、苏桐、叶兆言、残雪等作家纷纷登上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