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阴沉,大片的乌云遮盖着天空,将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
自从入冬以来,天气越来越冷,洪武十三年的冬天比前几年要严寒许多。
不过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今年总算是有用来取暖的炭火。
虽然炭火不亮,却很是温暖,躲在自家的小屋里聊着茶余饭后,很是温馨。
皇城外,午门处。
十几名翰林院编撰举着奏折在城门处高叫着要奏,群情汹涌。
听到消息的百官纷纷前来,越来越多的百官聚集于此。
不过他们并不像前面十几名编撰大喊大叫,而是静静的站着,沉默的看着。
沉默是他们无声的怒吼。
沉默就是他们最大的抗议。
流民需要赈济他们能够理解,国库的钱不够他们也能理解,但是削减他们的俸禄,他们,不能理解。
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咳嗽病重的老人,拿不到俸禄,我哪还有脸回家?
哪还有勇气去面对他们那期盼的眼光?
不能就这样回去,要让皇看到我们的决心。
眼看着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城墙的小黄门被吓得惊慌失措,赶忙跑去向皇禀报。
朱元璋和朱标此时正在批改奏折,对于削减俸禄这种事,朱元璋压根没放在心。
在他心里,文武百官如同韭菜。韭菜能伤人吗?那肯定不可能。
只不过一两个月少发点俸禄,又饿不死人,对不对?勒勒裤腰带不就过去了吗?
正专心处理政务之时,突然有太监进来禀告。
说是文武百官在午门聚集,要向皇奏讨俸。
朱元璋一听,顿时火冒三丈,眼角气得直抽抽,怒吼道:
“毛骧,给咱出去看看,谁敢闹事直接给咱抓到诏狱!”
“咱倒要看看谁敢向咱讨要俸禄。”
朱标感觉事情可能有些严重,赶紧请命:
“儿臣前去看看。”
朱元璋却道:
“乖乖坐好,不要去瞎掺和。”
朱元璋是不会让朱标处理这种事情的。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自然有信心能够处理一切敢于冒犯自己权威的人和事情。
但是朱标不行,作为储君这个时候并不适合出面。
若是处理的轻了,文武大臣会觉得这是朱元璋的意思,更会得寸进尺。
若是处理的重了,更不行,会给人一种太子是暴君的印象。
所以这种事只有朱元璋自己去做,因为他不怕别人说他是暴君。
很快,毛骧就将闹得最凶的十几名翰林院编修给抓了起来。
后面的文武百官也被毛骧派锦衣卫给驱散了。
这些官员看到锦衣卫都出动了,也不敢再在午门杵着,赶忙灰溜溜的走了。
不过从这些愤恨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这些人对于锦衣卫可谓是恨透了。
等到毛骧再见到朱元璋时,已经拿到了一纸供词。
朱元璋将供词拿到手看了一眼,轻哼道:
“只是少发了一些俸禄,这些人就敢前来逼宫。”
“那些流民连吃的都没有一口,怎么没有起来造反?”
“这些人自称饱读诗书,还不如一个流民懂得忠孝爱国。读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这些人连李长庚那个混账都不如!”
李长庚:这是夸我还是骂我。
不过这事的确是朱元璋办得不地道。
要知道在大明,一个七品官员,每月的俸禄只有六石。
成年人一个月的口粮就是一石粮食,也就是说在大明朝,一个七品官员的俸禄只够堪堪养活六个人。
就着还不包括穿衣、出行、生病各种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