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24.第522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 / 2)独治大明首页

一辆银色的蒸汽火车在铁轨上缓缓行驶,车轮与铁轨的交接处,正发出有节奏的哐当声。随着火车行驶到郊外,窗外的田野、山峦和溪流一一掠过。

车上的乘客此时此刻望向外面,仍旧觉得像是正在做梦。

仅仅一条笔直的铁路,还有这一辆古怪的车子,他们只要安安静静地坐在这里,竟然可以到达百里外、千里外和万里外。

平辽侯铁象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但此刻正襟危坐,拳头攥着紧紧的,竟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感。

“鬼斧神工啊!”

“何止鬼斧神工,这是开天辟地了!”

“若是正式通车,老夫必定要坐着这辆车到天津一趟!”

……

内阁首辅尹直等重臣的目光从窗外收回,此刻正感受到自己整个身子确实在移动,亦是纷纷发出感慨地道。

虽然他们内心正遭受着科技的冲击,但在回过神来后,车箱内亦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这车子倒是神奇,但朝廷为了这条铁路,可是真的投入不小啊!”兵部尚书刘宣想到朝廷减少的军费开支,却是心疼这笔钱道。

工部尚书陈坤自然是替自己工部衙门说话,当即站出来解释道:“刘尚书,此言差矣!咱们确实投入不小,但这条铁路一旦建成,天津港所有海外的货物都可通过铁道运输,这里不知节省了多少人力成本,而且亦可以一举解决两地道路货物阻塞的问题!”

京津铁路确确实实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别为了解决所需的钢铁问题,大明不仅动用了举国之力,而且还逼迫其他的藩属国进贡生铁。

只是这条铁路一旦建成,那么天津到北京的运输成本会大大降低,而且还可以解决一直以来困扰两地的货物堵塞问题。

正是如此,虽然这条京津铁路在短期确实给大明朝廷带来很大的财政负担,但对长期的发展是有利的,而且是真正的百年基业。

“陈坤,你是工部尚书自然是希望搞这种大工程,但农业才是根本!如果这笔钱用来搞水利,大明不知要多产出多少粮食了!”农业部刘忠同样拥有自己的立场,显得十分惋惜地道。

农业部主管全国的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持,所以他所主管的农业部很希望朝廷能将更多的财政投向水利建设。

自从大明将日本的九州岛和四国岛纳入大明版图,又将岛笼岛等东南岛屿划为军管,还将缅甸的南部划入印度洋总督府,这些新地一直被他所惦记。

偏偏地,历来英明的皇帝对这些新土的水利投入十分的吝啬,甚至不允许九州岛和四国岛发展农业。

亦是如此,他始终认为是明缅公路和京津铁路这两项大公路耽搁了水利建设,所以心里亦是反对京津铁路。

工部尚书陈坤一眼便看穿刘忠的心思,显得将问题看得更深地道:“敢问现在的大明百姓的饭不够吃了吗?哪里的灾情是朝廷坐视不管的呢?现在大明压根不差粮食!你只看到朝廷花了一千万银元在京津铁路上,但你可知这个工程让多少百姓拿到了工钱,又有多少百姓能够借此养家呢?”

这……

兵部尚书刘宣等官员深知这两个人不对劲,却是没有想到在这里擦出了火花,不过此次确实是陈坤看问题更加透彻。

“好了!今日是大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亦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户部尚书何琮站出来调和,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道:“京津铁路是咱们在最高会议通过的议案,而且事情证明咱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这条铁路真遇到什么财政问题,咱们便一起坐下来商讨解决方案,我相信诸位臣工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材!”

在听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所有人都默默地点了点头。

若说这些年让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现象并不是大明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胜,而是如今的明君在朝,而朝中的高官都不是碌碌无为之徒。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首辅尹直是道德君子,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军机阁首辅王越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帅才,而各部的尚书都是能臣。

虽然他们现在的财政支出确确实实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凭借他们这帮重臣的智慧,未必不能解决政务的窟窿。

要知道,现在的明缅公路和京津铁路确实差不多要掏空大明的财政,但大明的粮税、盐税、奢靡税、商税和关税都是在节节攀升。

特别大明对外战争并不仅仅是宣扬国威,南洋的吕宋一直源源不断地输送黄金,而今日本亦是送来了大量的银饰和海产品。

正是如此,他们可能会遇上财政问题,但他们亦有信心解决财政问题。

这辆蒸汽火车已经驶入了田野中,轰鸣的声音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仿佛历史的步伐在有节奏地前行。

他们身上都穿着大明官服或赐服,与这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古今交织的一幅画卷。

“方才还在北京城东门外,今已身在田陌间,神乎!”

“世间竟有此等神物,朝发夕至,实乃天下之大幸!”

“此物虽无生命,却能日行千里,真乃神助我大明啊!”

……

此次除了高官同乘外,还有着一众武勋受邀其中,而靖国公赵承庆等勋贵同样忍不住纷纷发出感慨道。

十里路,对于这辆蒸汽火车而言,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随着这辆银色的蒸汽火车驶入站台,蒸汽火车跟着铁轨发生了摩擦,而后慢慢地停了下来,完成了这一段颇有历史意义的旅程。

车门打开,身穿龙袍的朱祐樘龙行虎步般走下来。

虽然这是他乘坐过最慢的火车,但在这个时代无疑是巨大的突破,亦是大明王朝真正腾飞的开始。

锦衣卫指挥使王相一路相随,但这是他第一次乘坐火车,突然发现自己的双脚在着地的时候,竟然有一种打颤的感觉。

“臣等恭敬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宛平知县作为地方官员的代表已经先一步到这里,却是恭恭敬敬地行礼道。

这个火车站点并不大,但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性建筑,亦是足够接待驾临这里的皇帝和诸多重臣。

朱祐樘坐到候车大厅的龙椅上,亦是在这里召开了一场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