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二十七章 盐业大坏(1 / 2)大明求生记首页

历朝历代对私盐贩卖者施以重刑,甚至死刑。例如,秦国的法律规定贩卖私盐者会被砍断双脚,唐朝则规定贩卖私盐者一律处死。可以说大明朝是私盐最自由买卖的时期,特别是弘治年,因为有二位国舅张鹤龄,张延龄二兄弟大量倒卖私盐,先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又乞两淮旧引至一百六十万,大量商贩竞相投靠,内阁里的刘健、谢迁就多次与朱佑樘论及理财,发生争执,朱佑樘被逼急了,可是李东阳和稀泥极言盐法大坏在于陈乞者太多,是那些奸商所为,二位国舅是被这些奸商利用了云云。

李东阳,字宾之,祖籍湖广茶陵(湖南茶陵)。上苍在李东阳身上颇为公平,给了他一个很差的出身(军户)的同时又给了他一个天才般的头脑。

天顺八年,年仅18岁的李东阳以二甲第一名的成绩高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整个成化朝的二十三年里,李东阳都蹲在翰林院“无所事事”。虽然做了很长时间的侍讲学士,但是一直没能参与经筵和日讲等活动。

成化二十三年最为明朝文臣所喜的明孝宗登基,李东阳也迎来了他的人生转机。弘治元年被任命纂修《明宪宗实录》,弘治二年刚开始干活(之前李东阳因父丧在家守制),就升迁为左春坊左庶子。

弘治四年,《明宪宗实录》修成,李东阳因功升太常寺少卿。弘治六年二月,李东阳获得了一个重要任命,当年会试的主考官。科举在明代是皇朝的头等大事,成为主考官不但可以收获大量门生,也意味着朝廷对他的信任和认可。

很快李东阳就被升为礼部右侍郎,专门负责内阁诰敕撰写。弘治八年四十八岁的李东阳受命入阁,一跃成为皇朝的宰辅。在弘治一朝,李东阳因为自己的经历和性格,并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者施政见解。在朝堂上他秉持明宪宗倡导的中庸之道,在朝中以“和煦容物”见称,一团和气,谁都不得罪。

虽然没什么特别的政绩,但是也不会得罪人,因此很多同僚也愿意主动与之结交,互相之间的恩怨也愿意让他来化解,所以弘治朝李东阳在朝野上下的声望颇高。

就说弘治十二年发生了“己未会试舞弊案”,现在都觉得此案最出名的是唐伯虎,但是当时这个案子的焦点在主考官礼部右侍郎程敏政身上。一旦程敏政被定罪,言官们肯定要借机会扩大并清洗朝堂甚至是内阁。

负责查案的李东阳不动声色地就把水给搅浑了,将一场本可惊天的科举舞弊案消弭于无形之中。能把和稀泥的手段像李东阳这样的结局,也是朝廷之大幸。

明朝“言官”群体,专职任务就是纠察百官,属于典型的“奉旨骂人”,有什么看不顺眼的就可以上疏弹劾,向来是嘴炮无敌,骂人水平之高,足以载入史册。

这事说来也很诡异,立国之初朱元璋大兴廷杖,官员说错了话不止撸官,还要当众被打 屁股。本来是为了震慑文官们夹紧尾巴老实听话,没想到明朝言官骂人的风潮,越演越烈,言官纷纷以骂为荣,不惜丢官弃爵挨板子。

只是骂人并非言官的专属技能。成化年间出现了一位堪称“骂神”的人物,虽非言官出身,但骂人范围之广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连言官都不敢触他的霉头。而且他专门挑官职高的人骂,官越大他骂得越狠,偏偏还没人敢找他的麻烦,最终全身而退,一路做到正二品尚书,这个神奇的人物便是王琼。

王琼字德华,号晋溪,晚号双溪老人。山西太原县人。成化二十年,王琼举进士,曾任工部主事、都水郎中、参政、布政使等职。在弘治,负责处理淮、扬地区漕运事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漕运、盐政状况。

王琼从工部屯田主事,一路骂人,骂到擢升为河南右布政使。王琼到底骂过哪些人?如果把他骂过的人放进一个列表,那将会是一份非常华丽的明代名臣名录。

首当其冲被王琼批评的,就是辅佐明仁宗、明宣宗,开创仁宣之治的“三杨”内阁。杨溥、杨荣、杨士奇这三个人,乃是公认的贤臣,但王琼抬杠道,他们虽然“心术纯正”,但主政期间,造成了明朝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积弊,这三个人,根本就不懂如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