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六章 不完美的战争之神(2 / 2)苟在大宋当海王首页

铸造的成品相当精湛,经过打磨之后,炮身、炮管里都找不到一点毛刺和砂眼。

郑庆相当满意,剩下的就要等待试射后才知道了。

看着两门欧气十足的青铜炮,郑庆再一次不争气地流下了口水。

这才是真正的战争之神!

他们运回来的铜钱,足够铸近一百门炮了,别说蒲家的海盗,就是女真蛮子攻过来,都得被炸成渣渣……

“铸造一门炮需要多长时间?”郑庆突然问到。

彰显怀皱皱眉头计算了一下:“若天公作美,差不多一个月。”

实际上这两门炮也是才铸造出来没几天,基本上是才安装好炮架,他就把郑庆喊过来了。

听完彰显怀解释,郑庆终于明白铸炮绝不是他想的捏个泥范往里面倒金属溶液那么简单,制作泥范本身就是费时费力的工作,还需要等型泥完全干透了才能开工。

两门炮能这么顺利就造出来,还得多亏了今年降雨不多,空气干燥。

这个发现让郑庆联想到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找章显怀要了根尺子,便就趴在炮口前面开始测量两门火炮的口径。

测量的结果恨不尽人意,两门火炮的实际口径相差了半寸,足有郑庆一根食指的宽度那么多。

郑庆只有苦笑,中国制造业公差巨大的问题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才被逐渐重视起来,以浪漫著称的宋朝,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

在造船那种傻大粗的活儿上,一寸半寸的误差可能影响不大,但一旦放在精密物件的制造上,问题就出现了。

严格来说,火炮并不算是精密物件。

事实上19世纪中后期之前,同一型号的火炮口径有大有小也是极其正常的事。

特别是用泥模铸造法铸造出来的火炮,因为每门炮铸造都要重新制模,口径大小略有差异实属平常。

但是作为强迫症,郑庆真的不想忍。

在滑膛炮时代,想要提高射击精度,就需要炮弹尺寸尽可能的贴合炮膛,若是不能做到口径的统一,就必须按照每门炮的口径单独定制炮弹。

这种做法不仅费时费力,还会遇到战事紧急情况下,甲炮的炮弹塞不进乙炮炮膛的尴尬情况……

章显怀是个完美主义者,听郑庆说到这个问题,他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但他没有更好的主意,急得束手无策的原地转圈圈。

没有机器的辅助,单纯靠着匠人们的手工操作,只能尽量减少公差,想要完全做到产品一模一样基本是不可能的。

更不要说铸炮这类一炮一范的制作流程了。

“我说你俩动动脑子,说来说去,不就是模子不行吗?”老萧听章显怀和郑庆抱怨了半天,漫不经心道,“你们弄个一直能用的模子,不就能铸出一样的东西了?”

见郑庆像看鬼一样看着自己,老萧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子:“咋?难道俺说的不对?要说得不对你就当俺在放屁好了。”

“不,你说得很对,宇宙超级霹雳无敌对!”萧恩的话让郑庆茅塞顿开,以后绝对不能再埋怨他肌肉发达头脑简单了,能在蛟龙寨混上头目的,没有简单货。

如老萧所说,做个一直能用的模子就基本可以保证每次铸出来都是差不多的东西了。

完全可以用铁模铸造法嘛!

虽然清朝大能龚振麟用这种方法铸造的炮质量并不好,但那是因为他铸的是铁,铁模铸炮时生铁散热太快,铁液凝结过程中石墨化来不及进行,才铸出来了一堆劣质白口铁炮。

郑庆他们铸的是铜炮,不存在那么复杂的金相反应。

改用铁模铸炮,就不用每次铸炮时都费时费力的重新制造模具。不光可以有效降低公差,还能加快铸造的进度。

这就意味着蛟龙寨的火炮,可以量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