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新船(1 / 2)苟在大宋当海王首页

中国古代的工匠是极具智慧的,否则也创造不出那么多在后世都让人觉得惊艳的技术和作品。

相比于欧洲人的一根筋,他们更倾向于用巧劲,花最小的成本最少的精力来解决问题。

这在造船的工艺上就体现的很明显。

祝大鲲他们没加工过这么厚的肋骨和木材,完全是因为他们用其他的方法取代了这两项工艺。

这时候的福船上是没有肋骨的,取而代之的是水密隔板。

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自然是水密舱减轻了船体漏水的风险,一两个舱室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船只航行。

坏处也显而易见,水密隔板不可能像肋骨那样三五十公分放一个,这就造成了船体横向结构强度低,船只难以在恶劣海况下航行。

同时水密隔板也将宽敞的船舱隔断成一个个很小的空间,船舱的利用率是很低的。

至于船板,祝大鲲他们用的是这个时代最普遍的多重叠板技术,将一块木板的厚度平分成几块,像鱼鳞一样搭接起来,并用铁钉进行固定。

这种方法加工简单,装配弯板也非常容易,还更加节省木料。

麻烦的就是如果船板损坏很难更换,所以这时候的海船才会每年都要在最外面的船板上面再增加一层新的船板。

平心而论,中式帆船很符合中国古代国情。

海船就是消耗品,加上中国沿海本身就缺少造船的优良木材,船只大多用上五六年就要拆解报废了。

但这也足够海商们赚得盆满钵满了。

一直到西方列强崛起之前,中国四周都没有强大的海上威胁。

进行海贸的海船,航线也只是在海况较好的近海贴着海岸航行,并不需要特别坚固的船体,也不要求做工有多么精良。

但是郑庆要的不是这样的船,他们是海盗,必须要船坚炮利。

他想造的是真正能够跨洋航行的船,同时在能得到足够维护的情况下,最少可以使用十五年以上。

这并不夸张,老美18世纪末造的宪法号直到郑庆穿越的时候还能出海航行,那可是艘快200年历史的木帆船!

所以算下来,虽然郑庆计划建造的帆船造价更高、工期更长,但成本总比隔三差五的造新船要低得多。

更不用说无论是速度、坚固、适航还是载货,他的方案都要远远超出这个时代的船只。

针对祝大鲲提出的问题,郑庆的解决方案是——蒸!

把木材用蒸汽蒸过之后,一点一点的掰弯,再拿木楔子固定住,等到木材中的水气蒸发后就定型了。

这是一个很繁琐的工序,但必不可少。

郑庆在这艘船上要求并不高,最厚的船材也才15寸,相当于50厘米左右,要知道18世纪英国海军的战列舰最厚的船板足有1米多!

如果祝大鲲他们连这样的技术都解决不了,郑庆的无敌舰队梦想就要破灭了……

祝大鲲当然也想造出一条天下最好的船来,他把郑庆说的都细细记录了下来,又接着问道:“那俺们这船,就用大食人弄来的木料?”

这话把郑庆吓了一跳,要造好船当然得用好木料,祝大鲲这么问,难道大食人船上的柚木不能用?

“祝管事,那船柚木不会是生料吧?”郑庆惴惴不安地问道。

思来想去,也就只有这一个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