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2章 谁的朝廷(2 / 2)大明第一贡生首页

王轼叹道:“你们几位阁老,在朝中大事上,自有你们的主见,我们并不能左右陛下的意见,也不想左右你们的意见,只是想请你们看在朝野上下这些年……日子过得都不太消停,就先暂时把事放一放,也让陛下那边把箍子给松一松……”

李东阳眉头紧锁。

他这会才大概明白,内阁现在为了谢迁的事,也是为了参劾张周,闹得是挺张扬,甚至连皇帝都知道,甚至皇帝暗地里出面扼制……

他本以为朝野上下,会跟他们一样都是齐心协力的,却不知朝野上下大多数人,早就对这种内部相斗厌倦了,每个人只想过点清静日子,最好是那种没有门户之见,大家只用考虑平时公务,而无须考虑党争等问题。

王轼道:“先前也听说,那位兵部尚书,最近一两个月之内,都不会回京城。”

“不可能。”李东阳道,“陛下有意让他主持春闱,或就是最近,他就会回京。”

“李阁老,您是怕张尚书他广纳门生?可……那些都是天子门生,即便真是他来主持会试,始终也未乱了规矩不是?他也是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这点你我都心知的。”

“他算什么学士?不过是陛下准备让他入阁,所做的铺垫罢了!”李东阳有些生气。

张周是侍读学士,下一步就可能是大学士,就要跟他平起平坐了。

就算一个内阁大臣再豁达,也容不下一个刚入朝不过几年的,就能爬到这么高的位子上,三年跨过别人几十年的苦熬。

王轼点头道:“所以说,在下是劝不了李阁老的。只是把一些人的意思带到,今天本还有很多人想来拜访,但他们不得见,也只好由我来传达,只希望最近……朝野能安宁一些。”

李东阳道:“这算什么?在教我做事?”

王轼道:“言尽于此。”

说着,王轼起身来,拱手道,“刑部春天的事情不少,或是有什么事,不能让您满意的,您只管提。只是眼下陛下似是不愿意让刑部受其他人节制,还望李阁老能体谅。在下人微言轻,告辞了。”

……

……

王轼主动离开。

李东阳送了他几步路,后面就是目送王轼离开。

他脸上的恼火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今连朝中六部,都开始跟内阁貌合神离,甚至王轼还代表朝中很多人来“警告”自己,或者说是来威胁自己,让自己先不要去挑动矛盾。

这换了以前……

不敢想。

李东阳也在琢磨,谁给了你们勇气,身为六部尚书,就以为自己能主持一切了?敢对内阁大臣所行之事说三道四?

“最近有多少人来投拜帖?”李东阳问一旁的知客。

知客道:“年前还挺多,过了初一,府上的宴给取消之后,这两天再就没什么人……来了。”

“来了多少?”李东阳皱眉问道。

“一个都没。除了刚才的王尚书之外。”知客道。

李东阳吸口气。

在他看来,即便自己取消了大年初一的宴请,也不至于别人都这么“识趣”不上门来。

他们不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现在朝野上下无论是当官的,还是那些读书人,都掌握到风向……这股风对传统文臣很不利,尤其是对他和刘健不利。

“帮我去邀请马尚书过来。”李东阳道,“带上我的拜帖,务必把人请过来。告诉他,我有重要的事与他商谈。”

……

……

李东阳没亲自去找马文升,只是让人去请。

这显得很不礼貌。

就算是内阁大臣,理论上跟吏部尚书也是平起平坐,从朝官到赐封,再到头衔,他们也的确是同级的,只是以往别人会觉得,内阁的权力在吏部尚书之上,但其实论实权,内阁大臣应远在吏部尚书之下。

马文升还算是给面子,受邀而来,从正门进府,也算是给人一个印象,那就是这件事并未影响到内阁与吏部尚书之间的关系。

“宾之,你……”马文升见到李东阳,就想好好絮叨絮叨。

把我叫过来,感情是不给面子是吧?你有什么事,不能亲自登门说?

李东阳道:“于乔被发去张秉宽处,到海边了,案子不会再过三法司,这件事就这么了结。”

马文升皱眉道:“就为这个?真了结……怕也不是。陛下只是把案子暂时放下来,若是有什么引子,陛下或也会旧事重提。”

“这也是我担心的。”李东阳道,“于乔能安稳做官三年?还有,发去给张秉宽为吏,听从于张秉宽,陛下既不给于乔面子,怕背后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或不为人道。”

马文升叹道:“想想就知道,陛下是想让于乔了解张秉宽的苦楚,只有在张秉宽麾下为吏,才能做到感同身受。”

“不会的。”李东阳道,“于乔不会跟张秉宽有什么共情,陛下也不会愚钝到认为于乔会有何改变。我认为,还有别的缘由。”

“那你说说……”马文升道。

“怕陛下以于乔为人质,随后就是以张秉宽入阁,或是替代你,影响朝局,一旦我等有任何不顺张秉宽的地方,于乔的处境便会堪忧。”李东阳脸色阴冷道。

马文升道:“是吗?那意思是,你要忍三年,直到于乔顺利还乡,你才会重拾对张秉宽的成见?宾之啊,你也别钻牛角尖,或许从陛下到张秉宽,所想的并没你这么复杂。这朝廷毕竟是陛下的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