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章 初到嵩山(1 / 2)锦唐梦首页

嵩山地处汴、洛之间,雄峙中原,群峰耸立。提到嵩山,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北魏时,在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被誉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

其实不然,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等组成,少室山归少林,太室山则是道门的道场。

太室山三十六峰:峻极峰、河带、玄龟、春震、浮丘等,也暗合天罡之数,有道门建立的三十六座道观。

而逍遥谷-双泉岭-嵩阳观,在太室主峰峻极峰下,上起白鹤观前悬崖底,下接绵亘横阔,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木葱郁,溪水萦回,景色清幽。如巨龙盘卧,素有太室如龙眠之说。此地正是潘师正的道场,也是道门重地。

这里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初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隋大业年间,朝廷失政,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嵩阳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僧徒拒之,塔院被焚”。

僧人们在组织武装防备山贼已经很吃力,更是没有精力重建嵩阳寺,不得不将势力范围收缩回少室山,将这个太室山中最核心的位置拱手让于道门。

道门接手后,不惜耗费重金,在嵩阳寺原址上,建立了古朴雅致的嵩阳观,中轴线建筑共有五进院落,古建筑共有一百零六间。

当然,司马承祯却不承认这种说法,乱世道士下山,盛世和尚敛财,隋末大争之世,僧人们是又犯了老毛病,才全了道门统占太室山之愿。

否则,同属北魏时所建,地处太室山西麓的永泰寺,连个瓦片都没掉,为什么同时被弃掉了呢?

“让你给殿下讲解道门的事务,扯什么道佛之争,贫道看你这掌教,也是越来越没出息了!”

潘师正哪里不清楚,司马承祯的意思,入唐以来国家安定,四海安宁,道佛之争,愈发激烈起来。当年潘师正便是在此修道,且领导道门与佛门分庭抗礼的。

可如今不用了,朝廷的规矩摆在面上,诸教道统之争,禁止械斗,区域不限。但嵩山区域却在例外,道统之争在这里是明令禁止的。

恩?为什么呢?千万别小看道统之争,有时候它比江湖仇杀还严重,绝对是不死不休的。

潘师正笑了笑没说,司马承祯瞧李守义看着自己,也只能硬着头皮解释。

大业年间,道门在王远知、潘师正的指引下,纷纷下山,行医布药,帮扶战乱中的百姓,甚得民心,大有一举击垮佛门之势。

武德二年,隋军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号“郑国”。其侄王仁则占据少林寺属地柏縠坞,建辕州城。

武德四年,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还是秦王的太宗。

三天后,太宗派特使来少林寺宣慰,参战僧人皆受到封赏,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并赐给少林寺柏縠坞田地四十顷。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少林僧众习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与此同时,身处劣势的佛门,让昙宗去恳求太宗,请以斡旋道佛之争。太宗虽然看重国教,但毕竟欠了佛门的人情,权衡再三,随即下令嵩山之内,禁之两教相争。

所以,道门的嵩阳观,佛门少林寺,这两教的核心重地,便停止了争斗,有了今日的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道门又一次丧失了“全歼”佛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