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朝堂对峙(1 / 2)大唐:截胡武媚娘,李世民崩溃了首页

李制,制服诱惑的制,穿越成了李治,对,就是后来的唐糕宗李治。

李制想:我以后是不是就是唐糕宗了?李制习惯把唐高宗写成唐糕宗,他觉得李治很软,不是那种软。

李制,不,是李治,决定成为不一样的李治。

李治穿越的年份是贞观十七年。

他知道,这一年,太子李承乾圣眷渐衰。

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受皇帝宠爱,风头正劲,被皇帝破格送进武德殿读书。

武德殿距离天子寝宫比东宫还近,此举让李泰一时风头无量,朝中趋附之臣蜂拥而至。

在此之前,魏王势头便已压过太子李承乾,取而代之之心朝野皆知。

太子与魏王两党势同水火,储位之争愈演愈烈。

李治还知道,利用李承乾和李泰的两败俱伤,自己可以上位。

贞观十七年三月,李世民第五子齐王李祐谋反,但齐王的叛乱旋即被灭,李祐被解送京城长安。

一场围绕李祐生死的权谋大戏,就此展开。

李治明白,这是自己的第一个机会。

来不及了,得快点,怎么就睡过头了呢?李治快步朝甘露殿跑去。几名内侍紧跟在他身后,都跑的气喘吁吁。

太极宫、甘露殿。

政事堂众宰相立于丹墀之下。太子太师魏征、中书令房玄龄、中书侍郎岑文本、侍中长孙无忌、黄门侍郎刘洎、尚书左仆射萧瑀、尚书右仆射高士廉、兵部尚书参知机务侯君集、御史大夫参知机务韦挺,各按顺位站立。

站在众宰相前面的,是皇子,太子李承乾、吴王李恪、魏王李泰。而晋王李治,则满头大汗的赶到,他正站在一名小内侍身后,从殿门口向内张望。

“稚奴,你怎么才来。”李世民冷脸看着李治。

稚奴是李治的乳名,天子溺爱晋王,从来只称呼乳名。

李治想了想,该怎么说呢,这么重要的御前会议:“儿臣……儿臣睡过头了。”坏了,咋把实话说出来了。

若是回答生病、读书这些理由,就算明知李治撒谎,李世民其实都不会太追究,毕竟他年纪尚轻。

但李治这个回答,实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然包括天子李世民在内。

不过李世民在一愣之后,只是轻轻哼了一声,听不出是生气还是无奈。

李治这个回答,虽多少有些放肆,但其实是人畜无害的答案。

李承乾和李泰原本冷如冰霜的脸上都微微浮现一丝笑意,甘露殿内的紧张气氛似乎也缓和了一些。

李世民摆了摆手:“站好。”

李治暗自长出一口气,掂量下自己的位置,站到了吴王李恪身边,微微退了半步,在李恪的侧后方站定。

站好后,李治偷眼瞧了瞧侧前方的吴王李恪。

李恪刚刚回京不久。

他原本是卸任安州都督,改任扬州都督,但到京城后,皇帝不知为何临时改了主意,让李恪在京中多待些日子,并没催促李恪赴任。

李恪的留京,让原本就如同一团乱麻朝局更加扑朔迷离。太子和魏王的党争,本就让朝局错综复杂,突然加入了吴王李恪这个搅局者,朝臣们纷纷暗中揣测皇帝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都说说吧,该怎么办?”李世民扫视下丹墀之下,他的声音冰冷却有力,虽有帝王威严,但细心人能听出一丝疲惫。

侯君集跨前一步跪地:“臣主管兵部,用兵方略丢失,臣责无旁贷,请陛下降罪。”

李世民冷声说:“用兵方略丢失,你的责任跑不掉,但朕现在关心的不是降罪于谁的问题,朕想知道该如何补救。”

李世民一说完,大殿内陷入了出奇的静默。

跪在地上的侯君集不知该如何接话,想了想,只好低头跪在原地,一动不动。

李治低着头,偷眼扫视后面,发现所有宰相都低着头,并无一人主动站出来说话。

他明白,此时殿内虽然无声,但较量已经在暗中进行了。

真正的李治虽然年纪小,但在宫中耳濡目染,对朝堂权谋之术自然不陌生。这份记忆自然也在现在的李治脑中。

兵部丢失了用兵方略,自然该由兵部尚书侯君集负责。就算侯君集不主动站出来认承,以后他也跑不了被追究的下场,皇帝自会有所有决断。

那些主张追究责任的话,自然有人会去说,尤其是御史们会说,周围这些宰相们犯不着为了板上钉钉的事出头得罪人。

更何况眼下皇帝提出的是该如何处理补救,这其中的牵扯和利益之争就更复杂了。

事涉侯君集,侯君集背后是太子。任何提议和说法,都有可能被联想到党争上。

魏王一党,现在多半在琢磨借着这次方略丢失的事,大做文章,借着打击侯君集,进而对太子大肆攻讦,并为魏王上位营造声势。

不是魏王党的人,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躲远点,或者干脆一句话也别说。

因为一句话说不好,不但会被太子记恨,更可能会被皇帝认为是卷入了夺嫡之争,以后祸不可测。

这些天下顶尖的人精,自然能想明白这些道理,所以不愿意往这事里面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