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大团结与带血的匕首(2 / 2)重生诸天从光字片开始首页

这是建国十四年。

腥风血雨、厮杀惨烈年代所带来的恐怖影响,还没有被人们遗忘。

不管他说的事情,在将来是否会发生。至少,这是一个不能得罪的人。

冯化成在心里想道。

又低头看向手中的盒子,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木头盒子。

今天却带给他太多的惊奇。

他忍不住再一次的打开了盒子,那沓消失的大团结又回来了。

而带血的匕首却不见了!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冯化成再一次抬头,看向了周秉昆离去的方向。

......

一切都如周秉昆预想的那样。

很快,周蓉收到了她喜爱的作家的第一封回信,欣喜若狂。

蔡晓光在旁边,看着周蓉从初始的激动开心,到情绪渐渐平复,甚至有点失落的样子,好奇信中究竟写了什么,让周蓉的情绪起伏如此之大。

当他接过周蓉递给他的信后,才知道周蓉为何会是这个表情。

信中,冯化成用很客气的口吻,对周蓉喜欢他的作品表示了感谢。但对于周蓉多次写信中提到的,关于对他本人的仰慕,甚至衍生出爱慕的词汇,他以一个成年长者的身份,严肃的纠正了她的想法。

大概意思就是,诗歌可以陶冶情操,但不能过度沉溺其中。对于一个还在读书的学生,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更不应该有谈情说爱的念头,那是成年人干的事,你一个小姑娘别整天胡思乱想。

这通说教,让冯化成在周蓉心目的地位,急转直下。

周蓉心里给冯化成评价,原来他也是个思想并不纯粹的人。

虽然他的诗写的很好,但人已经僵化腐朽。

这一封信的效果很好,已经初见威力。

到现在,建国十六年的时候,冯化成依然一时风头无两,他的作品依然被人追捧。

周蓉也会写一些自己对冯化成作品的见解,给他寄过去,言辞之中却少了那种狂热的崇拜感觉。

当前社会各界的主流,都是围绕祖国崛起与强盛,全民参与大三线建设等内容,以这些为主题开展作品创作。

在主流思想的熏陶下,这个时代的学生和有志青年,激情澎湃,满腔热血,纷纷投身到为祖国崛起的建设洪流中。

百年大计,人才文本。

别说是大山里的孩子,就是当前城市周边的农村,小孩想接受教育都很难。

这是急缺人才的年代。

接受过教育的人,对于当前社会,属于极少数的人群。

周蓉找到了自己追寻的方向,她立志投身教育事业,要让更多的人读书接受教育,从根源上给祖国的发展提供动力。

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与冯化成的引导脱不开关系。

从这一方面讲,周秉昆按一封回信给一百元作为酬谢,这钱给的不亏。

而蔡晓光在周秉昆的指导下,成功的将自己从“一般朋友”升级为周蓉的“亲密朋友”。

周蓉能给出如此高的评价,令蔡晓光得意非凡。

这不只是因为蔡晓光和她拥有相同的见解和追求,还有与蔡晓光多年来,对她一直不遗余力的支持密不可分。

比如每逢假期,蔡晓光都会响应周蓉号召,不辞辛苦,忙前忙后,动员其它学生组团去往周边乡下支教。

这里面不但要动员学生一起参与活动,还要准备车马吃住等,不但占用很多时间和精力,还花费不少,这一切蔡晓光都主动承担了。

终于,在某一天的黄昏,一间精心布置的房间里。

洁白的墙上挂着一副精美的油画,长方形的餐桌上铺着漂亮的台布,方桌两端是两张精美制作的高背靠椅,还有带着花边的椅垫。

精致的凉菜拼盘,几道同样精致的小炒热菜,摆放在精美的白瓷盘中。

在高塔烛台朦胧的烛光下,舒缓优雅的音乐声中,蔡晓光开了一瓶红酒。

红色的液体在透明干净的高脚杯中摇晃。

“我们有遥远的梦想,与朴素的生活。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理想主义的花,最终会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地里。”

蔡晓光轻咏了一段诗歌,透过烛台间的缝隙,眼含深情的看着坐在面前周蓉说道:“来,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干杯!”

浪漫而又惬意的氛围,轻松而畅快的聊天,当蔡晓光抱着一束火红的玫瑰花,放在周蓉面前的时候,他终于敲开了周蓉的心扉。

这些追女孩的手段,在周秉昆前世记忆中,早都烂大街了。可在这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这绝对属于顶尖秘笈。

周秉昆原本还给蔡晓光准备了后续计划,比如去周蓉的学校门外,用点燃的蜡烛摆个心型,然后站里面怀抱鲜花,为周蓉朗诵一首求爱的诗歌等等。

没有了冯化成这个外在因素干扰,在周秉昆的指导下,蔡晓光一年多的时间,平日里潜移默化的呵护与陪伴,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和坚定的支持者,与她一起分享快乐与悲伤,当关系亲近到一定程度时,用一个浪漫的西式晚餐和火红的玫瑰,猛烈的轰开她的心房。

一切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周秉昆是费尽了心力,用尽了手段。

蔡晓光也终于如愿以偿!

自家老姐掉深坑这一危机,总算是被他给解了。

只是周秉昆暗想,假如哪天要是被周蓉知道,她被自家老弟算计,会不会被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