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十三章 严惩地方官吏(2 / 2)我的姑父叫朱棣首页

而这几年,大明威风恢复,海上船队畅通无阻,又有倭国商人跑到大明做生意,甚至有倭女跑大明借种。

这种事情多了,自然有人就盘算着,能不能把大明的女子弄到海外去,这样生出来的孩子,或许更好。

因此就有人不惜血本,想要下聘礼,明媒正娶,或者买一个小妾也行。

但是很不幸,这些打算几乎没有成功的。

汉人女子,根本就不愿意搭理海外蛮夷,就算偶尔有人愿意,一听说要去海外生活,也立刻摇头。

咱大明这么好,无所不有,天朝上国,凭什么自甘堕落,跑去海外吃苦?

男人们往海外去,那是有好处,可以发大财,光宗耀祖,女人去海外干什么?

这不是扯淡吗!

有了这种想法,根本就没有成的。

就算女人愿意,家里也不愿意……家里愿意,还有那么多亲戚朋友,他们也不答应。

相反,如果是男人去了夷人女子,大明这边相对比较宽容。只要不充当正妻,甚至还是鼓励的。

如果生出来混血宝宝,问题也不大……只要能流利地说汉语,大家伙都会非常宽容,喜爱,入学读书,什么问题都没有。

既然正规办法行不通,有人就打起了歪脑筋。

而且黄观还打听出来,有些夷商承认,他们国中权贵,除了仰慕大明的物产,还特别痴迷大明的一切。

就拿那些瓷器来说,上面绘制的人物,栩栩如生,常常引来赞叹。

有不少权贵就憧憬着弄到大明女子,充作妻妾,在其他贵族面前炫耀,那该是何等风光?

因此就有人开出天价,只求弄到一个大明女子。

有人开价,就有人敢于冒险。

哄骗歌女上船,买通青楼。

只要给的钱够多,一个贱籍女子算得了什么?

反正都是为了挣钱,只要有了钱,再找几个女子,有什么难的?

因此是青楼的人,不许女子下船,逼得她走投无路,不得不跳海自杀。

事情到了这一步,就涉及到了官吏。

出了人命,官吏为什么不愿意秉公办事,要替夷商开脱?

除了夷商花钱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乐籍歌女,在大明官吏眼中,也是不算人的。当然了,夷商也不算人,可夷商有钱啊!

如果秉公办案,把这事处理了,吓得夷商不敢来了,生意做不下去,地方官吏可是要承担后果的。

黄观抽丝剥茧,把事情讲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黄尚书的这篇文章,价值千金,字字珠玑啊!”朱棣感叹道:“通政司,立刻颁行天下,让所有人都看看,七品以上官吏,要把心得交上来。”

徐景昌自然不会拒绝,“陛下圣明,臣以为由这个案子来看,必须颁布几项命令才行。”

朱棣道:“你说吧,都有什么命令?”

“启奏陛下,这第一项,能不能彻底废除贱籍?”徐景昌道:“只要贱籍还在,就不免会蔑视生命,今天是乐籍歌女,明天就保不齐是良家女子,毕竟只要有漏洞存在,就会有人钻!”

朱棣顿了顿,颔首道:“可,不过要循序渐进,不许对外买卖大明子民,这是最紧要的。至于贱籍的事情,毕竟还有一些宗室勋贵,他们有不少的妾室,该怎么算,尚且需要计较。”

徐景昌点头,“还是陛下思虑周全,臣这就安排。”

朱棣又道:“你方才说几项政令,还有其他的吗?”

“有。”徐景昌道:“针对越来越多的夷商,必须要加强管理,要明确一点,他们来大明,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必须是大明说了算。任何敢违逆大明法度的,必须严惩不贷。臣提议设立专门执法衙门。”

“可以!”朱棣果断答应。

“还有一点,如果因为大明严惩,造成了一些夷商离开,不愿意和大明做生意,臣以为大明这边,需要主动派遣船队,前往对方国家,打开国门!敢不跟大明做生意,简直反了天了!”

朱棣一听。立刻抚掌道:“甚好,甚好!就这么办了。”

徐景昌随后回到了通政司,立刻下令,召集各部尚书前来。

这一次人就不一样了。

吏部尚书杨士奇、户部尚书杨荣、兵部尚书杨溥、工部尚书胡广、礼部尚书黄淮、刑部尚书金幼孜。

全都是新面孔,又不是新面孔。

内阁诸公,正式执掌六部,这也算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但是值得玩味的是,明明是杨荣更熟悉吏部的事务,却被安排到了户部,更了解礼部情况的杨士奇塞到了吏部,而公认的理财能手杨溥,却被放到了兵部……到底是哪个天才的手段,还真是不好说。

徐景昌看了看他们几位,笑道:“咱们也都是老朋友了,一起共事,废话不多说了。浙江的这事,非同小可。也不只是针对夷商,还有九边的胡商,西南等地的商贾往来,必须晓谕所有官吏,必须维护大明国格,如果有损国格,必须严惩不贷!”

刑部尚书金幼孜道:“定国公,既然如此,杭州的案子怎么算?”

“按照国法来算!”徐景昌道:“这是很严重的情况,刑部应该有坚决态度。”

这话属实是说了,但又跟没说区别不大。

金幼孜也不能说别的,看起来浙江按察使的脑袋是保不住了,其余官吏,也必须严惩。黄尚书去浙江,刚到了就拿一个三品官,十几颗人头祭旗,当真是手段骇人!

说完了这事,杨士奇轻咳了一声,“定国公,蹇尚书那边也传来了消息,他要弹劾九边官吏将领,牵连贪墨枉法,走私舞弊,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徐景昌道:“那就查实之后,按律治罪。”

杨荣也道:“定国公,夏尚书也上书弹劾,河南等地,人浮于事,有官吏渎职,还有人冒领俸禄,贪墨火耗。”

徐景昌哈哈大笑,“这是好事啊,朝廷百官,上下一心,铲除弊政,只要查实了,全都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