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九章 爱莫能助(2 / 2)大明提刑官首页

其实这个说法大致是牵强附会,没有根据。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说法。在国人的词汇中,这个“三”字是个很不确定的概念,也可以指很多把火的意思。这里以明朝的知县为例,来看一看当时新官上任是如何烧三把火的?

明朝的知县是从候补进士、举人、小京官,以及各州县佐贰中铨选出来的。按照吏部的程序,被授予实缺的知县拿到吏部的官凭后,就要到任职所在省份的督抚衙门报到,然后在规定期限内正式上任。

小小的七品知县在督抚衙门中不过是个小角色,但是在他所任的县中确实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按照规定,巡抚衙门在新任知县启程之前,就要事先向所在的县发出一份“通知书”,官方的叫法为“红谕”。

在这份“红谕”中,会写明知县的姓名、籍贯、年龄以及长相等基本特征,然后注明到任日期及当地的接待流程。“红谕”发出之后,知县便可慢慢悠悠启程了,沿途的驿站为他提供服务,所经过的各州县长官看在同僚的份上,也少不了要出面敷衍一番,送上一些特产银两之类的,这是明朝官场的潜规则,大家是必须要遵守的。

而新任知县所在的衙门在长官未到之前,便要忙碌起来,商议接待事宜。衙门要打扫修葺一新,六房要整理案卷、编造账册,以备知县随时查阅。

知县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要接印,衙门中所有的执事人员,诸如佐贰、书吏、差役等,都要按照品级、班次站好位置,等新任知县上座训话。训完话后才会举行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知县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照例要绕衙门巡视一圈,即所谓的“兜青龙”。

“兜青龙”以后,就要进行重要的活动。知县穿着公服往北面而跪,意为叩谢圣恩。此时,差役们要发梆,第一次击七梆,代表“为君难为臣不易”;第二次击五梆,代表“仁义礼智信”;第三次击三梆,即代表衙门正堂匾额上的“清慎勤”。

三梆敲过,再敲堂鼓。一为三下堂鼓,表示“奉圣命”,二为四下堂鼓,表示“叩谢皇恩”。至此新官上任的基本程序算是走完了。紧接着,知县朝南而坐正式升堂,开始放“三把火”。

明朝知县上任的这“三把火”,不是个例而是惯例,而且也不是特指这三件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烧香拜神:古代州县都设有孔庙、关帝庙、文昌帝君庙,以及城隍庙等。官员正式上任行使权力之前,必须要先拜这些神,表示自己上敬天下敬地,是皇帝派来为百姓主持正义的,略有向天发誓的意思。

2、盘查账目:这是对前任知县留下的银库、粮库、料库的一次盘点,要确保与账目上的数字相符,并要亲自到各库中详加复核,以免被书吏欺瞒。

3、检阅城池:守卫城池保一方百姓安宁是知县的重要职责,所以新任知县上任之初便要检查城池是否坚固,守卫兵丁人数是否存有缺额,地方上的治安措施是否得当等等。

4、清点人员:衙门中六房、差役、书吏都是有固定人数的且都是记录在案的。知县要按照实际人数进行清点,看是否存在吃空饷的情况,对属下人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5、视察监狱:刑名也是知县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监狱关押了多少犯人,他们是否受到了公正的待遇,监狱的管理是否正常,这些都是必须要亲自查阅的。

除了以上这些外,新任知县还要对本县的学子(童生)进行一次书面考试,以了解他们的才学优劣。另外按照规定,知县要和当地的士绅互换名帖,一一回拜。最后才会在衙门外贴上告示,宣布正式办公,并规定从某日起接受民间诉讼案件。

不难看出,明朝州县官上任烧得“三把火”,并不是具体的行政事务,大多走得是上任的一些既定程序。事实上,明朝的州县官在上任时通常都要先适应当地的风气,了解当地的民情,然后才会具体介入行政。

这是他的第一个案子。杨津正很是感兴趣。案子也不复杂。就是简单的一个老农丢了一头耕牛。

丢耕牛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有。甚至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甚至古人还用一些奇怪的办法把它找了回来。

古人是怎么用大六壬找东西的神奇案例。

话说唐朝的贾耽,是谋士贾诩之后,他当宰相时,以忠直磊落辅佐皇上,凡有尚未萌发的灾福,定能根治消除。至于阴阳星相占卜之类,他也无不通晓。有个农民丢失了一头牛,到国师桑道茂(唐朝方士,善太一遁甲五行灾异之说,言事无不中)那里占卜,卦成之后,桑国师对他说:“你的牛,是贾相国偷了去放在巾帽盒里了。你只要等候上朝时突然到他面前将此事告诉他就行。”

这个老农就按国师的话去见贾耽,贾盘问他,老农便将桑国师的话告诉了贾,相国在马上笑,为他打开巾帽盒,取出式盘(应是六壬式盘),放在马鞍上运转查看,过了许久,对丢牛的说:“宰相没偷你的牛,但宰相知道牛的去处,只要去安国观三门后面大槐树梢上的鹊窝去取就行了。”

老农径直来到三门,见槐树梢上果然有鹊巢。爬上去寻找,毫无所获,便从树上下来,低头一看,却见丢失的那头牛正在树根下,用绳拴着吃草,草的旁边就是偷牛人的家。

巧合的事,六壬课案中还有一则寻驴课,也是与树上的喜鹊窝有关,且看:

话说有丢毛驴者,遍寻不见,要知当时毛驴乃一大家当,此人甚急,乃到庙中找老和尚求占,依占寻到。

和尚断曰:此驴已经怀胎,必在邻家,只是不好搜查。十五夜里,应有人牵出来遛。如果没人出来,就爬上村口大杨树上喜鹊窝旁看一看。

后来发生的事十分蹊跷,十五晚上月明如昼,此人在街口隐藏,至午夜也未见有人牵出来,闲得无聊,就爬上了村口的大杨树,一个喜鹊窝高度,偶一低头,竟见有一人将其驴从屋内牵出,在天井中遛,于是招集子侄,当场拿获。

发用为马星乘龙,本应远遁,但被支克合,故主不能远去,尚在家内。干为人,支为物,支上朱雀居于寅木之上,乃大杨树上有鹊巢之象。朱雀克合申金,故借此可得。至于如何只有“爬上树才能看见“,恐怕除了老和尚,已经无人知晓了。

墨竹斋阁老壬心吾曰:卯为驴骡,何以取申为类,盖传送有道路往来之象,驴骡之用,引重致远,故申亦类驴,乘驿马更切,今称户外旅行者为“驴友”,即是明证。玄胎课,传见子孙,是以驴已怀胎,支阴发用,是在邻家,落于空亡,故不好搜查,巳为村口,“马逢巳亥在路歧”是也,寅为树,朱雀临寅名安巢,故杨树之上有喜鹊窝,寅加于亥,兼下克上发用,故有爬树之象,且发用内战,三传自内传出,亦主盗者出门遛驴。唯十五夜里,不能解之,存疑!!

甚至还有。更夸张的。

北宋时期,看包拯如何巧破耕牛丢舌案?众人惊呼……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判忠奸”。说到这一句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们要说谁了吧?没错,就是开封包拯。这个人物就是古代社会的中的清廉官员代表,也是一个正面教材。包拯为人刚正不阿,同样利用自己高超的智慧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了很多难题。而且在《宋史包拯传》当中,就出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包拯是泸州合肥人,在他最早的时候,就以自己的文采考上了进士,后来还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在过了一段时间,包拯则是被朝廷安排到了建昌县,让他去担任知县。但是因为包拯的父母年龄都不小了,需要人照顾,所以包拯就没办法去。一直等到自己的父母都去世以后,把父母的后世全都处理完,自己才接受了朝廷的分配。这个时候包拯就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

图片

包拯刚上任的第一天,就有麻烦事出现了。当时有一个百姓前来击鼓鸣冤。到了堂上,该农民说自己家的耕牛被人把舌头割掉了。包拯一听,怎么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于是便和农民一起来到了牛棚,这个时候的牛因为没有了舌头不能吃草,所以只能奄奄一息的在这等死。在古代的时候,偷牛的到是大有人在,但是偷牛舌头的还是第一次见。这头耕牛是唯一农民家的财产,面对自己牛舌被割,心中十分悲痛。毕竟一家老小都要指着这头牛生存啊。

在包拯认真思量一番之后。便让农民直接把牛杀了,在把牛肉拿到市场上去售卖。这个时候,小偷肯定回来自首。当时围观的百姓听完都不相信包拯的话。因为他们觉的天底下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傻子?农民眼看快要不行耕牛,索性直接将这头牛给杀了上街售卖。事情没过两天,就有人跑到包拯这里告官,说之前丢牛舌的那个农民在家擅自杀牛,希望包拯能处罚这个农民。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其实当时在古代的农耕文明中有这样一个条例。耕牛被称作为非常珍贵的农耕工具。在《礼记》书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统治者为了能够保护耕牛资源,更是严格规定,只要谁谁敢私自杀耕牛,那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

并且很多律法都明确耕牛的重要性,所以耕牛是不允许轻易宰杀的。很显然,这个报官的人对这一条规定十分清楚。而包拯面对报官的人也暂且不做回复,并直接反问报官的人为什么割人家的牛舌头还要再去陷害人家?这个报官人直接有点心虚。面对包拯的盘问,最终报官的人一五一十的将事情全盘脱出。原来这个报官的人因为和被割牛舌的那个农民,因为在边界的土地上弄出一些纠纷。因为太生气,这个报官人便偷偷将牛的舌头给割下去。想要通过逼迫农民卖牛来减少损失。然后自己在报官举报这个农民私自宰杀耕牛。最后还是被包拯识破。并且这个报官的人也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有的人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宋朝的时候是严令禁止屠宰耕牛的,那为什么水浒传中的好汉们,吃牛肉吃的那么欢快呢?其实在宋朝时期,杀牛是禁止,但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明朝人,并不知道宋朝的事情和律法。就像当初金庸写射雕英雄传的时候,也根本不了解宋朝的银子和铜钱该怎么换算,在闹出来郭靖第一次请黄蓉吃饭的笑话。

想不到这么寻常的事情,居然撞到了自己的手里。尤其是在这个缺乏监控和DNA的鉴定手段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