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八章 信江开河(1 / 2)大明提刑官首页

彭玉婷说的倒也没错,毕竟之前他怎么说也是个知县家的大小姐,怎么说也是个官宦人家了。身边有个贴身的陪嫁丫鬟倒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可问题来了,杨津正虽说是目前的代理知县,可他自己整个人穷得有些发慌,连县衙里的师爷都没钱支付,又哪来的闲钱养这么多的小姐和丫鬟?

更何况真要有了那么多的小妾,自己一个南人也遭不住啊。不管怎么轮休还是排班,那都是一种折磨。

而且怎么安排他们主仆俩也是个麻烦,娶为妻子还是纳为妾?并且古代,休妻和娶妾可以随心所欲吗?

妻子在古代又称为“娘子”,娘本来是对自己母亲的称呼,用这个字去称呼妻子一定别有用意。

古代女人嫁做他人妇之后,就要承担起相夫教子的责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妇女主任的姿态,但实际上她们的家庭地位非常低。三从、四德、七出等封建礼制,将她们的身心牢牢的束缚住了。

说白了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女人却要看男人的脸色,稍有不慎就会被休掉。若能穿越回古代,休妻和娶妾可以随心所欲吗?答案让人意外,普通人根本没有资格,说了你别不信。

第一、古代男人休妻的限制

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可以看到皇帝可以三宫六院,贵族、官员、富人则可以三妻四妾,这不仅体现出了古代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而且从侧面预示了女性地位低下。

难道古代男性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吗?不喜欢妻子就可以随意休掉吗?实际上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

从古代婚姻制度角度来看,除了唐朝以外,女人都没有“离婚”的权利。早在唐朝时期由于女性地位得到了提升,所以在某些方面也拥有了独立自主的权利。

比如,女人如果觉得婚姻不幸福,在证据充足的前提下,可以向官府提出离婚的请求。一旦获准就可以变成自由身了,在这种前提下一点都不影响女性再嫁。

除此之外在整个封建历史长河中,女人都没有婚姻的自主权。男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如果看上了更加年轻漂亮的姑娘,想要纳为己有,前提就是要么是休妻要么是纳妾。

但是按照当时的法律来看,男人虽然比女人地位高,但是也不能随意休妻。“七出三不去是古代离婚制度,“七出”指的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多言、恶疾、盗窃”,这是专为限制结婚女性的条款。

而相对于女性的“七出”而言,男性也有与之相对的“三不去”,说白了就是不准离婚的限制。

“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这“三不去”相当于古代社会的妇女保护法。

婚后妻子父母去世不能休妻,因为一旦休妻妻子便无家可归了;女子为公婆守孝期满三年,不可以无缘无故休妻,因为妻子已经尽孝了;男人和妻子结婚时家里比较穷,但后来飞黄腾达了不能休妻,正所谓“糟糠之妻不下堂”,但“恶疾及奸者不在此列”。

第二、古代男人不能随意娶妾

男人都想过上左拥右抱的生活,可是就算是在封建社会,身份和地位不同的男性,在纳妾方面也会有严格的限制。因为纳妾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不是所有男人都能享受。

从汉代到元朝时期普通人家的男子,根本没有资格纳妾。汉朝规定:“功成受封,得备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庶人一夫一妇”。

这个规定非常好理解,只有为朝廷立下大功,以及拥有卿大夫身份的人才能纳妾,普通百姓则只能过一夫一妻的生活。

据《元史》记载:(谭澄)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

一个男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子嗣,那么可以在娶妻之外纳妾,目的是为了保证血脉的延续。

到了明朝时则规定:“至于庶人,必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很显然对于庶人来说,就算纳妾也只能纳一个妾。

而对于普通男性来讲,纳妾唯一合法的理由就是子嗣。而明朝对于官员纳妾也做出了规定:“官员不可纳妓为妾,否则革去官职,永不叙用”。

《明律》规定世子、郡王等身份尊贵等人,最多也只能纳四个妾,就这还必须符合相关条件限制,只有年龄超过二十五岁时,正妻没有儿子时方可纳妾。古代男人纳妾除了要遵守法律规定之外,还要得到父母同意、正妻的同意。

男人纳妾之后就算非常喜欢小妾,也不能无休止的和小妾在一起。必须要合理规划时间,否则一旦妻子生气了,甚至都不能在小妾房中过夜。

一旦这个男人死后,如果妻子看小妾不顺眼,甚至可以将其当作商品卖掉。

把小妾卖掉,这也不是什么稀奇事。,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就干过这个事情。

在古代,都是才子爱佳人儿,宋代的苏轼也是一样的。也爱美人也爱佳人儿。此外,据说他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王氏,这让后人好生羡慕。爱他的妻子到什么程度呢?苏轼写了一首诗。虽然它没有前两个那么有名,但它也是非常有名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化凄凉。写得多好啊。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与这些感人的诗歌相比,苏东坡对姬妾,尤其是对小妾的态度有点截然相反,这让很多人感到震惊。

北宋时期的苏东坡,一生姬妾众多,风流韵事也是数不胜数,对姬妾的态度是非常寡情的。当时,小妾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当时很多人并没有把小妾当作人来对待。它们基本上等同于商品。可以送礼和买卖。苏东坡也是如此,尤其是他得罪了皇帝,被贬职派到了地方上的时候,由于不方便,苏东坡就把府上所有的小妾都送给朋友了,就连两个已经怀孕的小妾都被送走,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但是他没有想太多,所以后来啊,有人说他的生父是苏东坡,包括一些名人。当然,这是真是假,还不知道。当时还有一个叫春娘的小妾,比那两个怀着孩子被送走得还要惨。据说苏东坡离开京都时,有一位姓江的朋友来为苏东坡送行,他偶然间看见了春娘,春娘生的是美丽动人。于是他对苏东坡说:“我有一匹白马,想和苏先生交换你美丽的小妾”。苏东坡觉得很划算,一句话也没说就答应了。

但他当时没有想到一点,春娘是一个性格很刚烈的女子,他听说自己将被交换,还是一匹马。春娘怒气冲冲,撞上旁边一棵大树,当场死亡。在苏东坡眼里,他自己的小妾连马都比不上。这不得不让人们质疑他所谓的深情。在苏东坡的妻妾中,最有才华、最有名的应该是王招云。他是唯一没有被苏东坡送走的女人。虽然苏轼的妻子在很早就已去世,王招云也为苏轼生下了儿子女儿,一直和苏东坡生活在一起。然而,王招云最终也未能成为苏东坡的正牌妻子。他死后,墓碑上只有苏东坡写的“姬妾”两个字,意思是“小妾”。

苏东坡对妻子和小妾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在古代,这种态度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在古人的心中,男人是尊贵的而女人是卑微的。至于家里的妾婢。它完全被视为一种物品,可以随便的送人和交易。苏东坡在历史上一直以豪迈豁达闻名。甚至连他对女人都是这种态度,所以其他人可以想象。

宫廷剧中后宫的“上位之战”,嫔妃们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为了上位不择手段,甚至每天上演“谍战大戏”。倒也是颇受一些观众的喜爱。

古代男子三妻四妾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这些共处一室、共侍一夫的妻妾,是否也像是宫廷戏中皇帝的后宫一样,每天也一样的争风吃醋,争斗不断呢?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被这些妻妾包围的男子,也是有的受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就和后宫一样,三妻四妾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我国古代,妻与妾的地位差距是非常大的,二者本身并不具备可比性。古代法律塑造了一个妻高于妾,妾高于婢的等级形式,而这种等级序列首先表现为妻妾身份不能随意颠倒,从而形成了妻主导妾的关系模式。

也就是说,正妻是通过明媒正娶,用轿子抬到家里来的,可以入族谱,立牌位。而妾或者是婢,可以通过买卖得来。

一般来说正妻都比较强势,因为这也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如果妾太过得宠,就会生下孩子,正所谓“母凭子贵”,进而影响到家产的分割。所以历史上有很多正妻为了保全财产虐杀孕妾的事例。

不过话虽如此,但事实上这种等级上的差别还是很难撼动的,比如宋代的法律就规定:

“以妻为妾,或者以妾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

乱了这种等级秩序,是要蹲大牢的。

而小妾与小妾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这些小妾的地位其实和他们的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地位有关系。

根据她们的出身不同,妾总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贵、良、贱。所谓的贵一般就是指出生在达官显贵之家,良就是普通平民家的女子,而贱就是戏子、歌姬等这一类社会最底层的女子,而这一类的女子是可以被转赠,贩卖的。

而在妾的基础上又延伸出了一种叫“媵妾制”的制度!如果把妻比作正宫皇后,妾比做妃子,那么媵就是贵妃!她的地位比妻低,但是又比妾高。

据说媵妾制最早出现在周朝。在周天子、诸侯、卿大夫中都实行一夫正妻媵妾制的婚姻形式。一夫正妻媵妾制是指周天子娶一国的女子为王后,这一国除了将此女子嫁出外,还将以此女子的叔伯姐妹俩人作为陪嫁嫁出。

同时,其他两国也以侄、娣身份的两个女子嫁给天子,这两国除将这两个女子嫁出外,还各以这两个女子的叔伯姐妹俩人作为陪嫁嫁出,这就是一夫娶九妻。

到了后来,媵也就成了我们后来常说的侧室,她和正妻一同出嫁,用轿子抬进门,只是进婆家门的时候要走侧门,她几乎和正妻享受一样的待遇,可以入族谱,立牌位,如果正妻没有儿子,那她他生的孩子就是嫡子,正妻死后,她就有权利成为正妻!

媵不仅可以随丈夫出席公共场合,而且与正妻之间往往有血缘关系,所以他们之间的相处一般都比较融洽。

而普通小妾与正妻之间,就如上下级也一样,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小妾实际上就是属于正妻的奴仆,必须毕恭毕敬。如果小妾之间整天窝里斗,把男人惹生气了,可能集体被扫地出门。

眼看着这个彭玉婷,哭的梨花带雨的。,心地善良的杨津正,顿时便没了主意。

自己怎么安排都是个罪过。毕竟这个彭玉婷,他可是犯官之女眷啊。

古代官员被抄家之后,家中妻妾等女眷的下场也十分悲惨,比如被送去教坊司成为乐籍,就是她们最害怕的处罚之一,因为她们将遭受巨大的折磨和屈辱。

先讲一个关于官员被抄家之后,其妻妾遭遇的故事,这个官员就是铁铉。

建文元年,靖难之役爆发,建文帝朱允炆派遣李景隆率军数十万出征,当时作为山东参政的铁铉负责督运粮草。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在济南城外战败于朱棣,随即逃走,济南因此被朱棣围困,当时济南城中只有都指挥盛庸的几千兵力,形势十分危机。

铁铉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济南非常重要,不能轻易失去,于是来到济南城,与盛庸歃血为盟,准备死守济南城。

当年八月,朱棣亲自来到济南城下,用箭向城内射了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是劝说铁铉投降,朱棣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跟铁铉交情匪浅,他不希望自己的老朋友跟自己作对。

但是,铁铉是个忠君爱国之人,他在朱棣发动叛乱那一刻起,就与朱棣一刀两断了,因此当他看到朱棣的信之后,就回了一封信,信上什么也没说,只是附上了一篇叫做《周公辅成王论》的文章。

铁铉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劝说朱棣向周公辅佐文王一样辅佐建文帝,不要当造反的谋逆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