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飞来板砖(1 / 2)我的1980首页

下午五点,拿着忙碌了一下午的劳动成果,苏瑞安准备出门去邮寄稿件。

至于颜筱叶,自然是留在家里负责准备晚饭,也就是处理他中午带回来的那只鸡。

用牛皮纸封装好稿件,装进一个大信封里,填写完收件地址等相应的信息,贴好邮票,苏瑞安便出发前往离家最近的邮筒。

这次,已经是几天时间里,苏瑞安第二次邮寄稿件,所以也算是轻车熟路。

说起他这两次邮寄的稿件,全部都是科幻小说,一部中篇两万字左右,一部长篇的《侏罗纪公园》大约要四五十万左右。

当然了长篇的并没有写完,但是先邮寄过去,如果能被采用,就相当于有了一张长期饭票,最起码,在写作的时候,不太需要担心被退稿的问题。

至于说苏瑞安这几天和颜筱叶一起写的两篇,全部都是科幻小说,这个则是他多方面考虑才做出的决定。

既然之前就已经想好要靠数量来赚钱,那散文,诗歌之类篇幅有限的体裁,肯定是要直接抛弃掉的,毕竟这些体裁的创作,字数十分有限。

这样,似乎也就只剩下小说这一个选项了。

而在小说中,选择科幻这一分类,除了个人喜好外,则是因为是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首先,需要承认的是,八十年代的人,对文化的追求,还是相当热情的。

毕竟,在经过一段相对压抑的阶段之后,往往会寻求内心的释放。

这一点,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体现的尤为明显。

刚刚经历过一段文化的荒芜时期,民众的内心极度迷茫,精神空虚之下,对文学和思想类的作品可以说是极度的渴求。

因此,一阵接一阵的文学热在这些年来不断涌现,迅速遍及大江南北。

不过,热潮的涌现,并不代表着内容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现阶段,占据主流的内容,大致就是知识分子控诉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描述其悲剧性的遭遇,揭开其已经结痂的伤疤,重新暴露在世人面前。

这种类型小说,被以后的学术界统称为伤痕文学。

关于伤痕文学,其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真实性等等方面,苏瑞安都无从评判。

毕竟,相关的作品,苏瑞安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因此也只读过几本影视化的作品,仅从这些样本,并没有办法让其对这样一个曾经占据中国文坛主导地位的文学现象,真正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可是在八十年代,想要往杂志社投稿,就必须要了解这一潮流。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现如今相当一部分的杂志中,所谓伤痕文学的比重,占比相当之大。

而这,也给当时想要通过给杂志社投稿来赚稿费的苏瑞安,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为,这种东西,他根本就写不了。

当然,并不是说,除了伤痕文学,其他的内容就完全不存在,但也多是偏严肃的纯文学。

这种类型的书,其实他同样没有太多的兴趣,或许,是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本就足够严肃现实,就不必去书里再重温一遍了吧。

也是因此,他平日里读的书,除了和工作有关的,多是些偏娱乐的类型。

如果真拿他记忆中的那些作品拿去给那些杂志社投稿,能在这个时代被刊登出来的,必然是寥寥无几,甚至一本都没有,一年下来,不要说达到万元户的标准,能够吃饱饭都是问题。

当然,如果换到八十年代的港台地区,境况或许会有所不同,没准就是新一代文娱大亨的起点。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现如今,除了伤痕文学等一众偏严肃的类型,还存在可以肆意挥洒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