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二章 宗教与风俗(2 / 2)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首页

这一度让几乎没受过宗教文化影响的诸葛亮不大能理解。

汉末三国时期,最盛行的宗教是太平道和五斗米教,当时太平道确实能蛊惑人心揭竿而起立刻就能聚拢数十万,五斗米教张鲁也能雄居汉中。

当说到底是当时百姓疾苦确实也没了活路,被宗教拉拢也能理解。

可党项贵族如何就笃信到从容赴死?

这问题困扰赵煦了两天时间,直到他读完从汴梁带出来的最后一些文书,其中有神宗朝熙宁年间,章惇开拓湖南的旧事。

他渐渐明白,经过七八百年的发展,宗教已然是教化百姓乃至于安抚异族最得力的武器。

佛教高僧大德在章惇开拓湖南收服蛮人的过程中就发挥了重大作用。这让他理解了卫慕启哥在见识到种师中的神勇,以为种师中是关羽转世之后,为何甘心就戮了。

当然除了这些,旧时的朝廷文书也让他发掘了章惇这个可堪大用的人才。

章惇曾经是苏轼最要好的朋友,两人惺惺相惜,一度到一起结伴出游远行的程度。能与大文豪做知己,可见章惇也是非常有才华的。

不过,他和苏轼在政治理念上并不相同,熙宁年间神宗皇帝和王安石大力推行变法,章惇是新法强力的支持者,期间他得到王安石的重用。

熙宁五年七月章惇出任两湖察访使,奉命开拓湖南梅山。

在唐宋之前,中原王朝对南方的开发非常有限,就算是两晋衣冠南渡后,所开发的区域大抵也是在两浙地区,两浙大概也就是后世的浙江、江苏以及江西部分地区。

两湖尤其是湖南区域只有大些的郡城、州县是朝廷直接掌控的,在绵延的山区和丛林中多的是如蛮人一般的山越人,经过五胡乱华后南朝数百年的时间,他们也没能和汉人融合,属于地方不稳定因素,常常聚众闹事,有时还会攻打州县。

每当朝廷围剿时,这些山越人就窜逃到大山之中让朝廷军队进退两难。

总得来说和西北边疆的一些羌人和吐蕃部族一样,时叛时降,这使两湖相当大一部分区域只是名义上属于大宋朝廷。

熙宁年间神宗皇帝和王安石决定改变这种局面,于是章惇走马上任。

章惇所出任的察访使是王安石变法时专门设置,负责访查各地推行常平、募役及农田水利等新法的情况,必要时要加以督促。

当然,这只是官并不是职,事实上当时的章惇并不是为了在两湖地区推行新法,而是经略湖南,开辟梅山,彻底解决梅山蛮的隐患。他可以调集周边辰州、邵州,潭州、鼎州等数州的兵力,说他是经略安抚使都不算过分。

征讨梅山蛮并不是很顺利,这些山越人尚处在原始部族社会,历来和中原王朝冲突不断,太宗朝车神皇帝还一度屠杀梅山蛮万余人,可谓结下血海深仇了。

这次梅山蛮不仅进行了坚决抵抗,还拒绝了章惇用土地招降安抚的举措。

本来一场血腥大战要不可避免了,但章惇事前早有准备,他深知梅山蛮笃信佛教,于是说动当地密印禅寺的主持颖诠与使者一同前去劝降。

之前还要誓死抵抗,不惜鱼死网破的梅山蛮,居然被轻易说动,同意了大宋用土地安抚的举措,然后经过谈判,顺利归附朝廷。

之后章惇又请来高僧大德邵铣深入到梅山周边劝降溪峒首领,不费一刀一兵却效果显著。

章惇仅用两三个月时间,就平定梅山地区,招抚人口一万四千多户,土地二十余万亩,成功在邵州设置新化县,潭州设置安化县。

赵煦放下文书,回想起之前他从王厚处听到的轰轰烈烈的熙宁开边,其中也有一个所谓高僧大德的身影,法号叫智缘,他在招抚秦凤路、熙河路周边的番人部落中出力极大。

汉番之间风俗不同甚至差异极大,而如今的中原王朝又丧失了汉唐时对周边各族巨大的吸引力,通过钱粮和利益招抚过来之后,如何消弭风俗的冲突,求同存异,宗教尤其是佛教似乎是可以使用的手段。

毕竟只有利益往来,而无文化交融,彼此只会貌合神离,迟早还是时叛时降的局面。

而佛教这个在汉末还不显山不露水的宗教,在宋时已然是覆盖西域各族、东南各族,连高丽和日本都影响深远的存在。

赵煦不得不考虑好好思量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