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5章 各界反应(2 / 2)英伦狂潮首页

显然是把披头士的歌曲当成了洗脑工具。

更是把青少年的狂热看做愚蠢行为,觉得这是当代教育的失败,婴儿潮成长起来的人已经彻底垮掉。

《每日镜报》则是跳出来为披头士辩护。

“你还得是个又固执又刻薄、彻头彻尾的老古板,才能够不爱上这不按牌理出牌、又欢乐又吵闹、长得又俊美的披头士。”

由于披头士一贯良好的形象,相当多人喜欢他们的贵族风范。

因而《每日镜报》的记者盛赞他们,还说约翰列侬几人虽然幽默有趣,却不会利用“出于好玩而说一些跟同性恋有关的低级玩笑”来成名。

两大报纸你来我往,对披头士这个话题,互相争论了起来。

其他报纸杂志和电台电视也都纷纷加入各自阵营。

《泰晤士报》、《卫报》、《星期日电讯报》、《每日邮报》、《世界新闻报》、《金融时报》等全国性报纸连篇累牍的进行报道辩论。

BBC和ITV也针尖对麦芒的开始制作话题节目。

总而言之,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不管他们是否有各自目的,一场社会大辩论在社会上形成。

争执如此激烈,甚至就连远离世俗的教会都被卷进来了。

在英伦国教会(Churgland)领导人之间的年度聚会教会大会(ChurchAssembly)上,披头士也受到了批判,但也有人为他们辩护。

一名主教就直言他们是个“心理变态的乐团”(psychopatheticgroup),他们每周赚的报酬就足以在非洲建一座大教堂。

不过另一个主教则表明,自己也是他们的乐迷。

还说他们的音乐是有益健康的消遣。

《泰晤士报》显然是第一家进行分析披头士狂热现象的报纸。

不过它们找来个乏味的心理学家,每天在栏目上罗列各种数据,说了一大通专业术语来分析这些现象。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披头士让这些乏味的心理学家,特别是阿美莉卡人靠此大赚横财也成了惯例。

这位心理学家说披头士是“发泄姓冲动的途径”。

后来有许多医生挺身附和说,参加披头士演唱会的女孩子更容易堕落,因为她们会在演唱会中途达到姓G潮。

有些专家唯恐天下不乱,胡说八道地说道:

“千万不要让你们女儿听披头士的音乐,更不要让她们去演唱会,否则去之前她们还是女孩,回来就成为体验过多次G潮的妇人了。”

这种言论自然非常吸引眼球,确实也吓到了许多家长们。

可是越是有人反对的事情,越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抗,家长们的严厉管制反倒把自己孩子推向披头士。

证据就是在争论最激烈的那段时间,热情唱片和苹果娱乐的营业额增长最为迅猛,几乎是每天都暴涨一大截,使得两家公司数钱都快要数不过来了。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六月份巡演结束。

等到披头士从欧罗巴回来,众多媒体却仿佛达成了共识,异口同声地称赞起他们来,仿佛四人就是征服欧洲的民族英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