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章 各方反应(1 / 2)穿越寿王李琩:我的对手是皇帝首页

未等皇帝点头,裴耀卿与张九龄就紧忙开始拦截李林甫的话头:

“不可,信念更替、重整秩序岂是易事,怎可轻率而为?一个不慎,就是万劫不复的祸事,不知多少百姓士子会殉道!”

“胡闹,理学若全如寿王所说,一些儒道之论就立不住脚了,天下读书人的心就会随之而乱,不知是非对错,大唐百姓也会跟着不知所措,天下秩序混乱,祸事频发,怎么铸魂?这中间的变化衔接岂是一语而成?”

不得不说,裴耀卿和张九龄的话都是老成谋国之言。

但李林甫不这么想,他有种被老大老二联手欺负的感觉,当即冷哼一声:“没有付出,哪有收获?明知前方繁花似锦,岂可因荆棘拦路望而却步!”

也很有道理!

但裴耀卿对他怒目而视,感觉这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张九龄却直接对着皇帝一礼:“陛下,天赐机缘不可辞,但若不慎重而为,则是祸非福!请陛下暂缓定计,待我等几人详细拿出一个章程,再呈陛下定夺!”

“可,爱卿几人今夜就在御书房侧室留宿,待卯时随朕观月。钦天监说夜间无雨无雪,希望天遂人意。”

“朕会让高力士到你们府上知会一声,卿等不必担忧。”

其实通知留宿宫中的事,完全不必由高力士来做,但李隆基在想清楚该怎么对待李琩之前,不想再扩散知情范围。

张九龄几人不清楚,但高力士清楚这其中的问题,李隆基不只是忧愁理学之事,更愁李琩。

这理学若由其他人来推,以李隆基的魄力,可能已经拍板了。

但这个事情却偏偏无可替代的落在了皇子身上。

按照李琩的说法,一旦推行理学,将会带给大唐极多的好处。

可惜,也会带给李琩极大的民心威望,再加上李琩能造望远镜、地球仪,那是不是还能造其他神奇的武器?

这就是李隆基最不放心的地方。

大唐建国后的百来年,皇子公主造反的可不在少数。

李隆基自己也亲身经历多次。

他先经历了“神龙政变”,看着祖母武则天被迫让位于中宗李显,又目睹了韦后集团谋害李显,欲仿武则天临朝称制。他亲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集团,迫使李重茂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父亲李旦。之后又与太平公主争权,睿宗李旦无奈将皇位禅让给李隆基,他又在“先天政变”中诛杀了太平公主。

因此,李隆基最不放心的就是皇子皇孙。在长安、华清宫、洛阳三地兴建“十六王宅”,将儿孙圈养起来,走哪儿带到哪儿,绝对不许开府建衙。

此时李琩要出来做这偌大的事情,对李隆基而言,岂不是要放虎归山?

可以说,高力士将李隆基的心思看的透彻,而且也极为支持。

他忠诚于李隆基,便对其他任何可能成气候的皇子有敌视之意。

这也是为何在原来的历史中,高力士坚决反对立李琩为太子的原因。

高力士出宫传话时,李隆基另外拟了一道旨意,令右金吾卫分派600卫士,在寿王宅周围驻防,严禁闲杂人等随意出入。

暗夜下的洛阳城,表面上静谧祥和,但各文武官员府邸中却气氛诡异,下人们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自家主子下朝回府后,不知道哪根筋错乱了,一直盯着天看,一会儿搭个手蓬瞄太阳,一会儿蹦来跳去。若有人关心,上去询问,立刻就得挨一顿收拾!

弄得大人小孩不敢靠近。

直到夜幕里,传来金吾卫围困寿王府的消息后,这些人才哈哈大笑一阵,抱着自家婆娘稳定心神。

暗地里却心中发狠:

“今后定不让李琩那小子好过,让老子傻傻的看了一天太阳,从没丢过这种人。”

“异端邪论,欲乱我儒道根基,真是找死啊!”

“怎么就感觉李琩说的是真的呢,以后若有机会,非得想办法翻翻他的老底,那两个宝贝到底是啥呢?”

……

“牛怀安,李琩什么时候造的望远镜和地球仪?怎么没有上报?”

“陛下赎罪,寿王的一言一行,老奴都及时的报给了高宅使,并未发现王爷做过什么东西啊。对了,只有前天和昨天王爷让人送了一些布帛、木料和工具,却并未动手做任何东西啊!这些事情奴才也报给了高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