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景之所以从没有考虑过离间之策,还是在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离间计需要间谍。
自从进入关中之后,桓景和关东的商路断绝,情报交流也就越来越少,而且多以流民探子为主。像石勒大军离开襄国这种消息,尚可以让襄国城中的流民通过观察得知。但是石勒核心层次中有哪些秘辛,桓景是一无所知,只能靠猜。
比如说,温峤所说石虎和程遐有所嫌隙,猜测的依据都很合理。然而是否真有此事,桓景根本无从得知总不能真的派人去问石虎,看他是否真的和程遐有隙吧。正因为对这些猜测无法验证,桓景即使从逻辑上非常肯定温峤的建议,但也不敢真的采信而去实施。
而如果在石勒朝中有人,那么至少可以更加方便地确定消息真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必须慎重待之。我们都可以猜测石虎与程遐有隙,但万一石虎真的暂时和程遐并无不和呢?”桓景叹了一口气:“可惜我们在石勒朝中无人,不能确认他们的动向。”
温峤赞同桓景的质疑,只是颔首,但做出了一个让他继续思考的手势。过了须臾,他忽然眼睛一亮:
“现在正是往石勒那边派间谍的时机!”
“此话怎讲?”
“若是在去年,我军中有人投效石勒,恐怕石勒还会提防甚严。然而今年石勒三路并举,正是他志得意满之时关中民心摇动,此时投降也更有说服力。依在下的意思,可以让一心腹镇守前线一处,然后在石勒进军之际投降,这样石勒为了千金买马骨,必然优厚待之,将其纳入核心,这样我们就算真正打入了石勒的朝中。”
“好!”直到温峤想出了这个主意,桓景方才觉得温峤的计策可以实施,而并非是空谈。
于是,在当日商议之后,二人又密谋了半日,终于敲定了间谍人选,又将这一人选夹杂在斟酌已久的正式人事军事调动之中。
至于此次调动本身,则是让李矩带着北军,也就是之前的荥阳军万余人加上河东大族临时征发的当地百姓镇守河东让桓宣带着西军,加上擅长山地作战的氐羌军部众扼守武关一带的群山至于其余主力都在潼关一线。
这其中有个不算明显的调动:任命先前闲置已久乞活军出身的李头为弘农太守,另外让李矩的侄子郭诵来做他的长史。
在关中军队紧锣密鼓地调动之时。石勒一方也在等着各路兵马就绪。
石勒的三路大军从四月开始调动,经过整整三个月,方才勉强就位。这其中最重要的调动,当然是石勒乘着新打造的御辇从襄国慢慢地进至南阳宛城。其间石勒又是沿途广散财物,又是不断招纳愿意投效军中之人,又是在中原各地安置官员,所以行军的步伐自然非常之慢。
不过之所以如此缓慢,石勒也有自己军事之外的考量,中原之地方才征服不久,正是建立威信的时候,只有使晋国旧民从精神上对其臣服,才能真正将中原的豫兖司三州化为自己的地盘。当然之所以把进军变成巡游,也有石勒本人喜好排场的缘故。
在行至浚仪之时,石勒让君子营中的文士写了一篇檄文,大意是说王敦、桓景名为晋臣,实为晋贼,大晋已然灭亡了,而自己上承天象,下应万民,理应称帝。接着石勒便令匠器营的工匠也学着桓景那样,将这篇檄文印刷数万份,散往各处。工匠不懂活字术,只能将檄文反着雕刻在石板上,这样虽然耗费人力,但也勉强完成了任务,在这几个月里迅速地将檄文传至中原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