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九章,战争的理性1(2 / 2)宋南首页

江宁从此把前线推到徐州一线,开始加固徐州和淮南的城墙,用新兴的钢筋水泥在铸造城墙和堡垒。淮南的新城却是围绕着煤矿做了一个不规则的广大的封闭圈子,只有两个城门,一个在码头,对着旧城。城墙并不是都浇筑的很高,而是借地势,有山的地方就借山势,没山的地方就建造到足有5层楼高,宽3米,中空。敌人如果进攻这个城墙,大多数地方攻上去没有用,还得爬下来,里面是垂直的,只有靠近城门附近才有上下坡道,所以除了几个附近的堡垒群外,就城门附近有士兵。为何这样不惜代价造这么一座古怪的城池呢,因为历史上蒙古人曾把黄河南岸扒开过,洪水淹没到整个淮河一带。王正要保住这个优良的产煤地。

当然最好的做法是一路北上进攻大都北京,以守为攻。

但现在实力和时机都不够。

好在手里有大宋和蒙古人两次进攻失败后的俘虏,这些人基本上都在各种建设中了。

战争之后恢复工农业生产,统一江宁地区信仰,整顿政务,各种事情。

由于两次战争结束后,江宁领地成为空前的强悍地区,一些有才能的人,生意人,或者求安稳的普通人开始迁往江宁。

江宁的税负不重,且条文清晰,官吏被严厉的反贪部门盯着,选举能够决定各利益集团的议员下台,公务员队伍需要考试,这些短时期内就打造了一个较为清廉的政府。

耕者有其地,居者有其屋,这是江宁政府的两句口号。

温和土改已经在逐渐实现前一个目标,居者有其屋,则比较艰难一些。

外地迁移来的人们开始搭建贫民窟,王正给朱峻提了些建议,比如不要妨碍流民搭建贫民窟,规划贫民窟的上下水和厕所,提供学校,顺势利导。贫民窟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而且是很多小作坊产生的地方,就算强行拆迁,赶去一个政府建造好的廉租房,他们还是缺乏工作的,于是政府又多了一个责任,替他们提供就业,就无休无止了。政府不是万能的。

很多人涌入马鞍山镇,围绕着钢铁业,这里开始出现各类服务业,一个繁荣的小镇雏形很快就形成了。

关税、盐税、商税、农业税、教区的十奉一税,这部分税可以抵扣其他税收、王室产业的税收,主要来自于煤钢联合体、造船和船运收入。纺织业在安达曼王国供应成品时,利润已经在当地体现了。

这些财政收入支撑官僚体系、军队、教育、医疗、道路和城建,基础建设的劳力则多数来自奴隶。在战争中,王室与军人一样有同样巨大的好处,而且是大的那一块,但也要负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