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重生(1 / 2)二嫁世子首页

三月华京,一夜春雨过后,花湿鸟啼。

重生回未嫁前的闻萱坐在梳妆台前,铜镜映出她昳丽娇艳的容颜。身后两个丫鬟为她梳头,刚束好髾尾垂于她肩上,窗外便传来少女轻快的话语声,“姐姐,镇北王府的人到了,祖母急请你过去呢!”

闻萱面色一变,隔着漏窗问站在外面的少女,“镇北王府上次送来书信,不是说还有一段时日才能进京的吗,怎么来的这般快?”

少女是闻萱的堂妹,武安侯府二房庶出的小姐闻玥。

她今日穿了一身云霏妆花缎织粉衣,衬得她一张清秀的瓜子脸气色红润。她把头探进屋子里,对闻萱乖巧地笑道,“这个妹妹也不知道。”

“你是从祖母房里来的?”

“是呢,妹妹今日起得早,就寻思着早些去祖母那里请安。妹妹去的时候,前院就传话说镇北王府的贵客到了,祖母便打发妹妹来碧落轩请姐姐。”

闻萱暗自思忖,前世时镇北王府的人是三日后才到,怎么这一世他们来的这么快,这肯定是哪里出了什么意外变故,让他们迫不得已提前赶到——

他们会不会是急着来退婚的?

这个念头,在她心里不过转瞬即逝。

因为她清楚,她和镇北世子这门亲,只要没出天大的差错,镇北王府绝不会退婚。

那位威震北疆数十年的镇北王是怎样说一不二的性子,她也有所了解。

前世时,她在出嫁离京的路上被流匪掠去,待到等在河北府迎亲的镇北世子裴璋将她从贼匪窝里救出时,她已遭到玷污。裴璋受不了自己的新婚妻子丢了清白,将她带回北疆后就对她不闻不问,还是镇北王出面,命人强绑了裴璋与她行三拜之礼。

闻萱终究坐上了世子妃之位,成了裴璋名正言顺的妻。

只可惜,这段充满坎坷的姻缘到底也只是名存实亡。

世子妃的名分就像是枷锁,死死困住了闻萱,也困着裴璋。

他娶了一个他所厌恶的正妻,她嫁了一个不爱她的人,两人彼此折磨了整整十年,直到奉庆十三年时,被泼上谋反脏水的镇北王府在一场大火中灰飞烟灭——

说来可叹,她和裴璋生未同衾,死却同穴。

重生后,她要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斩断这份孽缘。

前世时镇北王待她的恩情,还有她亏欠镇北王府的一切,她会用别的方式报答。

她原本已经想好说辞,要在待会儿去寿安堂向祖母请安时,提出悔婚的事,却不料人算不如天算,镇北王府的人竟先一步赶到武安侯府了。

“赶紧随妹妹去寿安堂吧,要是去晚了,镇北王府的人觉得姐姐礼数不周全,那就不好了。”闻玥见闻萱坐着不动,颇为好心地提醒道。

闻萱收起回忆,抬头看向她。

不知为何,闻玥只觉在闻萱澄澈从容的眼神里,似是藏着一分极深极冽的冷意。

她心里颤了一下,怀疑是自己看错了。

闻萱对她莞尔一笑,由大丫鬟蝶儿搀着站了起来,“妹妹提醒的是,姐姐这就过去。”

闻玥心道,果然还是她想多了。

她这个嫡长姐从来都是最好骗的,只要她装可怜说上几句挑拨离间的话,闻萱便会着了她的道,乖乖地当她手中的傀儡,把她想要的一切都送到她手上。

所以就算闻萱有祖母的偏爱,有身为侯爷的父亲,官拜礼部尚书的舅父,还有一个文采斐然在国子监念书的胞弟,而她闻蓉无父无母什么都没有,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也会是她。

像闻萱这样愚善的蠢货,只会是她的垫脚石罢了。

想及此,她脸上又扬起无害的笑意,待闻萱走到院子里后,她上前一步亲热地搂着闻萱的胳膊,随她一起往寿安堂走,在她耳边姐姐长姐姐短的,像个会唱歌的黄鹂鸟。

闻萱微笑着应和,感觉到闻玥亲热的语气中有讨好的意味,猜到闻玥是有求于她,又想到前世时那件事,便低声道,“我听说,宋哥儿在翰林院,又被李贵妃的娘家侄子撂脸子了?”

她说的宋哥儿是闻玥的未婚夫宋涧,这桩亲事是她二叔父在世时给闻玥定下的,虽然那时候宋家已经在走下坡路,要论家底论地位都不如武安侯府,但宋家毕竟还在世家之列,宋涧又是宋家嫡子,和闻玥这个侯府的二房庶女倒也算相配。

只是世事难料,就在她二叔去世没多久后,宋涧的父亲就因在上朝时说错了话,丢了四品光禄寺少卿的官职,至此宋家中落,跌出世家之列。

好在宋涧后来考上了前科进士,进了翰林院身领七品编修之职,宋家才算重拾了往日的三分荣光。

听闻萱提起宋哥儿,闻玥面上一黯,内心却甚为欣喜。

她正愁该如何开口让闻萱帮忙,现在闻萱主动说起这事,她岂能不抓住这机会?

“宋哥儿这人什么都好,就是性子太正直,面对权贵不肯低头,行事不够圆滑。”

闻玥一边说,一边抽出手来抹着眼泪,好不可怜的模样,“现在他把李衙内得罪狠了,要是李衙内让人罢了他的官,可怎么办?妹妹自幼失怙,只有宋哥儿这个未婚夫可以依靠,他丢了官,那妹妹也没法活了。”

闻萱听了这话,只是在心里冷笑。

前世时,无论是她出嫁前还是出嫁后,她对父母双亡的二房堂妹都是百般回护。

她同情闻玥,为了闻玥的幸福,不惜借用自己父亲的人脉和权势,帮助闻玥的夫婿宋涧升官发财,可闻玥是怎么回报她的?

宋涧在得志后又是如何对她和父亲,还有镇北王府的?

她出嫁离京路上被流匪掠走,和宋涧脱不开干系,在混乱中无情玷污她,夺走她清白的蒙面男子不是别人,正是宋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