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零六章 在山的那边(1 / 2)我的重生2005首页

清晨的桃源村,瓦蓝瓦蓝的天空云雾缭绕,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好像童话里的仙境。

一会儿,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雾也渐渐消失,村子里屋顶上飘着袅袅炊烟,站在宁静的山脚下放眼眺望,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漫山遍野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像是给山穿了一件朴素雅洁的花裙子。

下边还镶着像绿宝石一样的花边,蓝天白云之间陡峭的岩石形态万千,一泓清溪顺着山势蜿蜒而下,溪水撞击在岩石上叮咚作响,弹唱着欢畅的乐曲。

溪下光滑的鹅卵石清晰可见,高山流云也倒影在其中,一群小鱼在水里欢快的游着,一阵风吹过,水面上荡起了一道道波纹,从远处传来了百灵鸟的歌声,李正夫被眼前的一切迷住了,仿佛一切都静止了。

走在田地的小径旁,棵棵小草从土地中探出头来,东张张,西望望,好像在对这美丽的景色仔细欣赏。

路边水田里面的水稻七歪八扭,从了浑浊的水里面可以看出,才刚种下没多久。

草丛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仿佛是绿地毯上画的小点缀。小径旁的河水浅浅的,清清的,河里小鱼游动,河底砂石颤动,清晰可见。

乡村有山有水,有花有草,异常美丽。玉茭也不例外,她让春天为自己赶制了一套绿色的春装,显得份外美丽。

眺望远处,群山重重叠叠,朦朦胧胧,那或高或低的山坳和清晨的薄雾缠绵在一起,好一副美丽的图画。

李正夫原以为三河村景色已经甚是优美,不过现在与桃源村一比较,倒显得三河村因为人口多,开山辟地,种植粮食以后,显得庸俗了不少,当然三河村儿那重重叠叠一望无际的梯田也剩是震撼人心,感叹华夏先民那无穷无尽的智慧。

现在柔和的朝阳,绚丽的云彩,横卧在不远处的天边群山上,倚山而建的一簇簇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

一层山水一层人,一层山水一层地,就算是同一个乡镇,各个村落之间的生活习俗又有很多的不同。

红泥镇的精华土地大部分都位于公路的两旁,也就是重重叠叠群山中的最底部。

这些地方都是一层又一层的梯田,三河村里面的人家也点缀在各个梯田里面,除了以前的老街和四合院儿,还有村子里面的小学,其它的人家很少有集中的居住在一起。

位于梯田周围的人加主食是米饭,而公路也是围绕着这些而建的,所以,这些地方也是各个村里面最富有的地方。

至于其他住在大山更深处地方的人家的主食也就是玉米和土豆,本地的人称他们为包谷和洋芋。

那些地方的人,或许因为改革家庭联产承包以后获得的土地相比在公路两旁的人家更多,每户人家都有100多亩的土地,可那些大山深处的人却要比公路两旁的人家要穷的多。

对于永宁县的土地来说,平整的是非常少的,机械化种植那也是更不可能了,半机械化或许还差不多,这些机械也必须是小型的,不然根本进不去。

大山深处的土地就更不平整,很多都是陡坡,种植农作物方面也就只能够自己家人吃,至于大规模的种植,人力根本不够,其他的土地也就只能退耕还林,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农村人会进城务工。

如果在自己的家里面就能过上好日子,谁不想呆在家里面教育着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谁又愿意,一个人孤身的前往大城市里面辛苦的拼搏呢。

这不过是因为他们背负着一大家人的生活,他们需要给自己的孩子和父母更好的生活,在这两者之间总是有得失,似乎是那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

这些被锁在大山深处的人家,或许在某些时候望这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呢?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喧闹,但却充满这神秘与贫穷。

乡村的春天,不像城里那么早炎热,也不会像城里面的老人们悠闲地坐在下的摇椅上,摇着蒲扃孩子们围着大树跑着,累得满头大汗妇女们围坐在一起,扯上几句家常话,说个没完。

农村里面的人早早的就起来带上了锄头,开始了他们一整天的农作,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春夏与秋冬,只有一年也不停息的在这土地上吸取着营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养活一大家的人。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