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三章 一群浑人(1 / 2)大明,从尚公主开始首页

还没等傅忠从惊喜的状态中回复过来,抱鼓的敲击声,合着他的心跳,声声震耳。

从绥德县案子过后,抱鼓已经大半年没有响过,傅忠生怕百姓胆小,不敢出头,又在抱鼓旁设了一个‘异议箱’,按照后世经验,成立了上访部门。堵塞言路,如闭目塞听,实在不可取。

不一会儿,上访部门的人禀告:“大人,这次恐怕得您亲自出面,来了几十个闲人,我跟他们也说不清,他们一定要见您。”

傅忠叹了口气,谁叫自己是个劳累命呢,看来,得尽快把两判设立起来。知府审案,按大明的规矩没问题,进士们科考时也有刑案的科目,但终究不是主业。举子们把全副精力都放到了策论上,刑案这么重要的事,就成了配角。如此断案,怎么比得上自己心目中的专业人士。

看到黄子澄亦步亦趋跟着自己,他心里一动,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道:”以前这样的事都是田大人处理的,要不你去看看。“

黄子澄可不敢接这个茬,要说写文章,他可一挥而就,刑案之事,心里没谱。只是私下想到,这是掌人生死的判决,体现做官的意义,知府怎么不喜。

他笑着说道:”田大人掌管主簿多年,政、刑二事自然门清。我接手不久,刑案上的事还不太熟。论断案,还是大人的手段高,我还是跟着学学的好。“

一进大堂,便看见了酒坊案子中出头的那个老头。

走近老者,一股酒气扑面而来。傅忠和气问道:“老丈,他们都是些什么人。”

老头见大人还记得自己,气焰顿时高涨起来。回头瞥了大伙一眼,沾沾自喜想到,还得自己出山。

他拱手回道:“都是我的街坊邻居,他们一定要见大人,见我与大人有旧,便找到我领头。”

傅忠:“是税丁们吃拿卡要?还是闾里游缴仗势欺人?亦或街道亭长、里长的公推有作弊之嫌?他们账目有没有公开?”

老头兴高采烈回道:“好叫大人知道,在大人治下,海晏客情。榆林百姓有幸,碰上了千年难遇的青天,这些刁难百姓的事,都不曾有。”

傅忠心里一晒,“不是冤情,那你们敲鼓所为何来。”

也是傅忠正在锻炼自己的养气之功,老头看不出他的不快,滔滔不绝说道:“我们这些街坊,都是饱学之士,可文章蹭命,科举蹉跎。他们又不屑与农夫、商贾为伍,因此上困顿不堪。我同情他们的遭遇,就想起大人爱民如子,想到大人这里来撞撞钟,看看有没有条路子。不然,野有遗贤,是有司之过,我来此,正是为大人着想。“

巧言令色,鲜矣仁!

自始皇一统,至宣统退位,两千多年的皇权社会,可圈可点的地方不是太多,唯有隋文杨坚,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实行的科举,实在是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往上的通道虽然仍是狭窄,总算让人踹了口气。关键是,他的公正性无可置疑。不是没有徇私舞弊的现象出现,但历朝历代重视抡才大典,整治起来,毫不手软。

傅忠淡淡说道:”文章憎命的事不好定论,他们有若现稿,可拿来一观。如无现稿,我当场出题,看看遗贤的本事。“

这么一说,包括老者都变了脸色,没想到傅忠这么实在。他们中间,没有一个能过秀才这一关的。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几十人中,还真有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他请求衙役拿出纸笔,当场把自己的原作写了出来。

傅忠看后,连连冷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知所云。说他狗屁不通,不如说不如狗屁。“

他把稿子递给黄子澄,”你是当今探花郎,看看文章如何。“

黄子澄一目十行,扫眼而过,不禁哑然失笑道:”且不说毫无创意,就连起承转合都搞不明白,他也好意思说这是文章。“

傅忠想起前世自己的高考,有些人是有考试综合症的。生怕真有人才遗漏,不想刁难于人,把先前当场出题的想法往后挪挪,吩咐衙役,“命题作文,不好发挥,多准备点纸笔,让其他人随便写点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他们虽然也进过学,但学懂文章不是件容易事。因循下来,文章不会写,农事与商事也不愿干,成了好吃懒做,贪而无厌之辈。

傅忠摇头叹息道:“古代贤人,尚知‘不能经纶大经,甘作草莽闲人’。拿不动权杖,就去拿耕地的锄头。你们文又不成,武又不就,还敢看不起农户与商贾。困顿不堪,实由自取。“

老头见形状不妙,麻着胆子说道:“大人爱民如子,还请宽恕我等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