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黄河流域从气候上讲,比长江流域更适宜人类生存。在那个时代,长江流域气温炎热潮湿,因此瘟疫等传染病也更易于发生。只是由于长江流域人口稀少,所以传染病造成的损失相对较轻罢了。
地理和自然环境造成的中华民族重视农业生产的特性,也就导致了中华民族相对内敛的民族特性。作为一个民族特性是无所谓优劣之分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倾向性罢了。如果为了凸显某种民族特性,而枉顾历史事实,将明明本民族不具有的民族性格,强硬的加于本民族之上,和那些肆意贬低自己民族的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为,他们都默认了性格存在优劣之分,不同之处仅在于某些性格,中国人有还是没有。仅此而已。
如果项忠在这里,听到陈埙说的话,一定会不以为然。因为,作为穿越者的他自然知道,为何商鞅会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也知道为何这一政策会成了之后两千多年封建国家的基本国策。不要说什么宋代工商业如何发达,宋代的发达的工商业也还是官营工商业,而不是民营工商业,更何况宋代的对外贸易也少有中国人走出国门,而是让阿拉伯人做了中间商,让阿拉伯人赚了差价。
中国民营工商业超过官营工商业更是到了明代的事情。至于明清两代对于海外贸易,国家的总体态度,所有的史书上都有明确的记载。拿个别时间段,小部分地区的海外贸易作为整个中华对外贸易繁荣的说法,只能是让人笑掉大牙。如果国家真的是鼓励发展海外贸易,那到底收取了多少关税呢!
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代,项忠能做到的只是不过分打压工商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只有努力提高粮食产量,让帝国不会因为粮食问题而担忧的时候,才会逐步放开对工商业的管制,从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正所谓“无工不富,无粮不稳”,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粮食必须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将粮食安全寄希望于别人的想法是极端危险的。
中国历史的兴衰或源于内乱,或源于外族入侵。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根源都来自农业生产出现了问题,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流离失所,生计出现了困难。这时,只要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互”,或者“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亦或者“闯王来了不纳粮”,饥饿的流民就能聚集起来,推翻一个王朝。
这也是,项忠为什么要接过水衡副尉,在上林苑进行农业实验的一个原因。但项忠不会仅仅满足于在上林苑里小打小闹,他的梦想在南方,在江汉之间。这也是为什么他,不愿意这个时候就到临江国的原因。因为,如果这个时候他就到了临江国,一定会是一个混吃等死的下场。在没有父皇的支持下,他不可能进行任何的改革实验,只有在上林苑中取得那么一些成果之后,他才能取得项安的信任,为以后出任临江王后进行改革,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