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君赵豹慨然应道:“臣定不负我王所托。”
接着,赵丹又转向廉颇和蔺相如说道:“请老将军集结十万精锐,整军待命,随时准备进驻上党。蔺卿为随军特使,负责我军与魏军邦交之责。”
老廉颇独掌上党之兵,绝无问题,然而此次却是与魏联军,连通两军共同进退是决胜之关键。最适合的人选本是平原君赵胜,奈何他是相邦,不可能一直驻留上党,虞信也很适合,但是资历尚浅,思来想去唯有蔺相如适合了。一是,他与廉颇为刎颈之交,赵军内部不会出现问题;二是,其有勇有谋,善于斡旋邦交,能够协调两军互通有无。只可惜上了年纪,不知身体能否受得了。
“诺!”
“诺!”
二人听闻后,便齐声应诺。
他又朝赵括虞信说道:“现拜马服子为柱国将军,统领邯郸三万禁军,即刻加大邯郸城防,严查各国斥候细作,不使上党降赵之事泄露出去。任虞卿为大行令,掌行人署,并挑选可靠人员,打探六国动向,收集六国情报,尤其是秦国方面,若有消息,立刻报于寡人。”
此时赵奢已经亡故,其子赵括虽承袭了马服君爵位,但只是虚爵,并不掌实权,而柱国将军却是手握邯郸禁军的统帅,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的军方二号人物,对于赵括来说是大大的被重用了。
赵丹之所以重用赵括,主要是看重了他的忠诚和潜质。
赵括自幼与孝成王一同长大,情同手足,忠诚方面无可挑剔。兼之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其父赵奢也不能将其问倒,可见他确有才华。
历史中的赵括,虽然在长平一战中兵败身亡,还落得个纸上谈兵的名声,但并不能全盘否定他的能力,只能怪他倒霉,初掌兵便遇‘杀神’白起,而且此时的赵国已然缺粮,除了速战速决,他并没有多余的选择。所谓时也、命也、运也,不过如此。
然而,即便有种种不利的客观条件,但让四十余万大军被围,且没有立即突围,反而在断粮的情况下固守待援,这操作简直愚蠢。
所以,现在的赵括只是璞玉,不具备统领大军的能力,安排柱国将军给他,就是磨砺赵括的统兵能力,而且还能护卫王城安全,何乐而不为。
至于虞信,不仅是孝成王最为器重的谋士同时也是赵丹十分欣赏的人才。放眼整个赵国,既富有谋略又有大局观的谋士,可以说只有虞信一人。
历史上,在长平之战时,他建议孝成王不要派遣使者与秦媾和,认为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绝难成功。若派遣使者,秦国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让列国认为秦国赵国已经议和,使列国不敢帮助赵国。可惜孝成王不听,结果列国果真不援赵国,致使长平赵军孤立无援。
邯郸之战中,他又劝说孝成王不要割地求和,割地献秦犹如割肉饲虎,最终会养虎为患,需联合齐魏,共抗秦国。这次孝成王听从了虞卿的建议,最终,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
可见虞信乃是不可多得的谋主。所以,赵丹才将行人署交付于他,让其收集天下情报,分析天下大事,培养他成为自己的首席军师。
二人听闻他的任命后,都面露兴奋之色,同时应诺。
赵丹见内外诸事均已安排妥当,便即宣布散朝。
众臣也躬身拜别赵丹,离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