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96章 大新闻(2 / 2)美利坚大法官首页

搞不好这里面的内容都是违法的,直接违背联邦宪法的那种!

但这个顺序,是布鲁克林看重的。

还是那句话,布鲁克林签的不是协议,而是一个态度。

他也要求军方拿出一个态度来。

和谈,他可以接受,甚至可以说他一开始的目的就是和谈。

但和谈的内容,他不能接受。

——至少现在的和谈跟他理想中的和谈相差甚远。

“你才刚来纽约,听说一大早飞机落地后你就一直没得到休息。”

布鲁克林站起身,标准的送客手势跟送客言论。

“不如你先回去想想,跟能做主的人沟通沟通,不急,我就在这里,你随时都能来找我。”

麦克莱德·肯尼迪并没有赖着不走,或者劝布鲁克林考虑考虑,他点点头,利落地拿起文件夹,告辞离开。

马克·米莱跟着站起身,哎哎呀呀地发出几个音节,最后看着布鲁克林叹气,摇头,起身追了上去。

布鲁克林报以冷笑。

老东西你装什么清纯善良白莲花?你也在和谈条件之中!

布鲁克林这边跟军方的第一次接触谈不上多理想,但也不算坏。

谈判从来没有一次就成功的,一次就成的那不叫谈判,那叫投降。

这次见麦克莱德·肯尼迪,布鲁克林收获还是不小的。

最重要的一点收获就是他通过麦克莱德·肯尼迪了解了军方的态度。

不管军方分成几个派系,现在都没空理会他,只要在可接受尺度内的条件,他们都能答应。

这是好事。

接下来布鲁克林要做的就是试探这个尺度的边界到底在哪儿。

当然,谈是谈,该打还得打。并不会因为谈判而缓和。

他相信,军方,不,就是麦克莱德·肯尼迪跟马克·米莱这两个人,也是这么想的。一旦看到布鲁克林露出破绽,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撕毁哪怕已经签字的合约,毫不留情地把布鲁克林踩进泥土里。

另一边。

总统先生刚刚结束演讲,正坐在车上闭目养神。

演讲是个体力活,一般人准备一场演讲都得累够呛,更别说像总统先生这样连轴转,一转就是十几天几十天的了,更更别说总统先生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了。

当然,跟另一边的帕特里克·内斯特相比,总统先生还不是最励志的那一位。

另一边的帕特里克·内斯特顶着七十八岁高龄刚刚完成了三天转战五座城市的壮举,哪怕是总统先生听了都目瞪口呆了好一阵,然后打电话过去劝说他注意休息……

总统先生的车子正行驶在往纽约去的路上。

他下午本来还有其他行程的,但一位得力干将的到来,让他临时更改了行程。

罗齐尔女士作为斯坦福院长,对总统先生而言其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如今这种性别对立矛盾尖锐的环境下。

谁都知道不是所有的电影里都能用得到黑人,但好莱坞还是非要每部电影里都至少有一位黑人出演正面角色。

谁都知道一个团队的雇佣标准是能力而非性别,但工会还是要求企业、团队性别比例必须平衡。

联邦如今的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到没有任何人敢忽视的地步,总统先生的竞选团队曾经就因性别比例失衡而被媒体报道过。

罗齐尔的到来一定程度上能调和一下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

当然,更重要的是,罗齐尔女士的身份。

她是斯坦福院长!

她的人脉关系网络并不比布鲁克林差到哪里去。

之前她一直被伯克·福斯曼束缚在波士顿,现在伯克·福斯曼放人了,总统先生当然要第一时间回去见见这位得力干将。

罗齐尔对总统先生来说,不是什么花瓶,不像那些端水送纸,特意招募进来用以调和性别比例的小姑娘一样,罗齐尔本身就自带价值。

至于一场活动……他的粉丝们会理解他的。

…………

麦克莱德·肯尼迪的到来,包括他匆匆与布鲁克林见的这一面,并没有对局面起到什么明显的作用。纽约依旧山雨欲来,外面依旧混乱。

当然,跟华府相比,纽约这边简直连小打小闹都算不上。

总统先生在华府投下一颗核弹,炸的整个联邦都跟着震动。

再加上本就被布鲁克林引爆的社会矛盾,才过去没到三天的雪城惨案,军方疑团,总统先生面临的指控,帕特里克·内斯特面临的指控……种种因素杂糅在一起,令华府直接化身修罗场,怪物房,能从这里活下来的,那才是真正的猛士。

下午三点四十分。

例行记者简报会上,国会对昨晚跟今早发生的事做出了正面回应。

从事情发生到做出回应,国会用了不到七个小时,可以说是罕见的相当迅速了。

面对挤满了新闻发言厅的记者,发言人连头都没抬起来,全程低着头念稿子。

念完稿子后继续低着头,收拾好稿子,确保没有掉落跟遗漏,一言不发,在安保人员的保护下,转身就走,留下满屋子举起手臂准备提问的记者们面面相觑。

公平地来说,新闻稿并不空洞,相反,踏踏实实地回答了不少疑问。

比如国会接下来会怎么做,比如议题泄露是怎么回事,比如议题还做不做数,怎么处理之类。

但这不是你不提问的理由吧?

记者们无奈的收拾着器材,骂骂咧咧地回去写稿子,也有机灵的,直接抢过摄影机自己扛着朝发言人离开的方向追了过去。

只是他们无一例外都在电梯间外被安保人员拦住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近在咫尺的发言人,拍一段发言人头也不回搭乘电梯离开的决然背影。

国会积极、正面地对事情做出回应,在事态进一步扩大,人们的猜测变得更离谱之前给出明确答复,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局势,暂时遏制住了局面滑入深渊。

但光凭这个是不管用的。

这是治标不治本。

晚上五点多。

华府邮报突然刊登了一篇独家报道,这篇报道仅仅存在了不到五分钟,就迅速下架。

但华府邮报是一家大报社,每天有不知多少小传媒公司、小媒体盯着他家的网站,就等着转载他的报道呢。

尽管只有五分钟,这篇报道还是扩散了出去。

这篇报道的威力不亚于早上时媒体曝出的国会议题。

光看标题就知道了——

20年!2.2万亿!一篇文章告诉你,联邦政府的钱都花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