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按照马上到来的战国记载,一丈等于2.31m。
洛阳的王城也不过是长五百四十雉。其大都方三里,长一百八十雉。
闵沃要建设的规格不过是“小都方百步,长二十雉也。”(下邑谓之都,都亦一名邑。)
齐国的《司马法》有:“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依照对发掘的西周青铜器推算,一尺是21.5cm到23.1cm。六尺就是一米二左右
一步在商周大约是一米二,这个小城不过边长一百二十米。
二十雉的长度就是六十丈,也就是一百三四十米。两者大概差不多。
嗯,这与其说是一个城邑不如说是一个哨所,能够庇佑新介根邑的制盐工人一个安全地点就够了。
对于这座新的城邑,闵沃是想延续介根的名字——对于被历史书上无数重名困扰的闵沃,这一次打算将这个困恼继续下去。
读春秋历史最困扰的就是这些地名,比如说之前提到过光是一个鲁国就可能至少有两个以上的防邑;还有崔杼妻子东郭姜的前夫是齐国棠邑大夫,闵沃的老家却是鲁国的棠邑。
之前提到过的西莱国(莱国)和东莱国(斄国)。
即将到来的战国中的燕国下面有一个下都武阳,赵国也有一个武阳,未来这玩意还能成为四川的县名。
当然这些和虢国相比都算是弟弟,人家一个虢字硬是代表了至少五个诸侯国:
先是周武王分封自己的叔叔虢仲、虢叔在王畿的东西建立了两个虢国,后人就以东虢国和西虢国命名(严重怀疑鲁国的东西防邑就是跟着这个学着的)。
然后伴随着周厉王讨伐淮夷,西虢国一部分向东迁移建立南虢国,留守在本地的成为小虢国。
而东虢国被郑武公灭掉之后又在周王室的支持下建立了北虢国。
要说为啥闵沃对这五个虢国印象这么深刻呢?
《左传·鲁僖公二年》就记载了晋献公“假道伐虢”的故事,可“假道伐虢”针对的虞国国君却是在《左传·鲁僖公五年》的时候才被晋献公攻城俘获。
合着一个“假道伐虢”打了三年啊?
得亏有搜索引擎的帮助,正常人谁能想到有五个虢国。
最后那两个南虢国和北虢国兜兜转转一圈下来还是个邻居。
晋献公的假道伐虢也是有两次,第一次假道伐虢灭掉了北虢国,三年后第二次假道伐虢的时候是灭掉了南虢国的时候顺带捎上了虞国。
如今闵沃来到了春秋,也不介意整上两个介根邑来折磨一下历史书的读者,要是在整上点啥历史典故那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