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六章 乖孙,刚才的文官和武将你怎么看?(1 / 2)大明成为日不落首页

“乖孙这话说得真特娘的提气!”

“只要对我大明有益,管特娘别人的死活干啥。”

朱元璋笑的一直用木头如意拍自己的大腿。

过瘾,真特娘的过瘾!

这话说的,多少年都没有听到这么痛快的话了!

“熥儿说得确实有理!”

“刘学士,身为大明的臣子。”

“理应当为我大明所考虑,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朱标笑着问道。

他得开口帮着说上两句。

虽说父亲不会就这点小事处置刘三吾。

但,还是小心谨慎一点才行。

“皇爷和太子爷说的有理。”

“不过,臣还有一个问题要问三爷。”

“打下来的这大片土地,要如何顺利的开发?”

刘三吾的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要。

由于历朝历代把农民禁锢在原地的做法。

使得现在的百姓都产生了一种故土难离的情结。

哪怕在家乡生活的再苦再累,甚至吃不饱饭,都不愿意离开家乡。

朱元璋和朱标也陷入了沉思。

显然也是在思考。

朱允熥则是脱口而出,说道:“可将牢狱之人迁徙过去,此乃第一个办法。”

“第二,可以下令,愿意迁徙者可奖励田地、农具等等。”

“第三,可下令让地方统计一些无婚配的人,和他们说,只要去了,耕地和媳妇应有尽有。”

“三管齐下,第一批的迁徙的人就可以定下来。”

“这些人过去了,经过繁衍生息。”

“用不了多少年,辽东、东北地区,便会遍地都是我大明百姓的脚步。”

这么做有些麻烦,其实简单的办法就是,让皇帝下令迁徙各地的百姓前往。

但如此做法,恐怕会招惹的民怨沸腾。

一个处理不好会产生大问题。

他所说的办法,除了麻烦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周期会很长。

不过,也没有太好的处理方法。

总不能指望着孩子刚生下来就会走。

第二天就能拿上武器上阵杀敌吧。

有些事情只能慢慢的来,一代人做不成,那就花两三代甚至更多代。

“三爷此法甚好!”

“看来三爷早就已经胸有成竹。”

“是臣一直杞人忧天!”

刘三吾说完,便拱手朝朱允熥作揖。

昨天,他还很看好朱允炆。

今天,经过这么一席的对话后,刘三吾想法变了,他觉得自己悟了!

和朱允熥一比,朱允炆好像真的没什么出彩的能力。

“刘学士折煞我了!”

朱允熥急忙走过去,将刘三吾扶了起来。

哪怕是他再享受这个时刻,也得要这么做才行。

时代的礼仪就是如此!

尊师重道!

刘三吾教过朱允熥,哪怕朱允熥不去大本堂读书学习。

两人还是有一些师生名分。

“刘学士,怎么样?”

“咱这乖孙说的很有道理吧。”

“你也信服了吧!”

朱元璋笑着说道,言语和神情间满满的都是骄傲。

有个如此有出息的孙子,朱元璋心里倍儿美。

就想着多向别人炫耀。

尤其是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