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宋国于北,临边境,边关大城坐落于此,边关游客往来,多是江湖上的镖局行走儿郎,亦有逍遥仗剑,行走江湖的侠客好汉。
入边关大城,过宋地,便是那多少书生子弟向往的大唐长安。闻长安城富贵繁华,除去江湖人人畏惧的大唐长安官僚帝府,长安城内日落之后,沿街大大小小的巷道路边,酒肆横坐,风花雪月之所花香艳粉,夜夜笙歌,多少江湖儿郎的温柔乡啊。
大唐盛世之下,兴道抑佛,大概是宋国也不例外,随大将军镇守边城的几个年轻守关士兵,托这大唐的福,虽说没了入江湖闯荡的念想,倒是能从边关来往流人之中,偶尔目睹一番下山赴唐的道家仙人的风采。至于那夜夜笙歌花好月圆夜,通关的江湖人士,哪个不是奔着边城内芳名远播素有小长安之称的春怡楼去的?
士兵易与同约摸二十出头,儿时父母在战乱中去了性命。他自小投了军,长大后便是太平盛世,大唐如此,小小的宋地岂会动荡?
易与同没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此刻夜深,少有前来通关的塞外人士。几个一起守关的老兵们喝了几壶今日白天里从通关流民手中刻意扣下的黄酒,趴在城门口一张旧桌上,只手有力无力握着枪戟,昏昏沉沉睡去。
望着城内春怡楼,青楼有女轻笑,声声入耳,食客兴致盎然,酒水十里飘香。城口处易与同深吸一口,没有小姑娘的香艳,没有醉人的酒香,再抬头看着关外头上一轮明月,惺忪双眼,不由得一阵困意,原来却是想睡了。
闭眼时,易与同忽然想起:生于盛世,大将军,什么时候我也能当一回,骑匹白马,怀抱姑娘,多好啊。只是这个念头,很快就随着困意昏昏睡去。
边城塞外,鸦雀无声。
与此同时,夜空只有一道人影,掠月而过,披光进城。
可惜易与同没能看到,否则又得大声惊呼扯着老兵们兴奋:看,这不是传说中的得道仙人?!
世上真有长生不死的仙人?
宋国边城,正当快活的春怡楼上。余子宿鬼鬼祟祟,趴在一间楼阁屋瓦顶边上,朝着阁楼下巷道里的一个老头喊道:黄老头儿,你说,这大大的江湖,不都拿着刀剑打打杀杀,真会有那些超脱凡世,千年不死的老神仙?
春怡楼某处阁楼下,巷道里一个身影同样鬼鬼祟祟,站在道上拐角口子,时不时探出头去观望。
宋国临近北蛮,一座依北荒凉而立的小国,寻常人家比不上大唐长安的繁华,背地里头儿的勾当确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且不说宋帝官僚所在的永乐城,在这踏出城门关口便是一脚一步一个大漠黄沙的塞外边城,滋起多少的偷奸耍滑的江湖混混?
边城贫瘠,只是偌大的边城土地,总得打发几个官员下去坐着。如今由大唐平定下的太平盛世,哪怕宋国,哪些昏头的文官会去一座塞外边城任职?都说文官武将,武将多是文官眼里的粗人,趁着战乱时偷吃个饱肚就行。
可如今天下皆太平,当初太平之时宋帝开朝议会,问起边城任职一事,宋国朝廷上一些老文臣们纷纷叫苦连天,如何心里不惊?怕是被哪个背地里捅刀子的家伙跟皇上说多几句,派去了边城这穷苦之地,一辈子都是吃不饱了。
好在宋帝不知真昏还是假昏,朝廷议会,这些老文臣们个个三缄其口。老家伙们都在等,既然大家都不愿去坐边城这个烫屁股的位置,那便由皇上钦点罢了,到时帽子一砸下来,老臣们心有灵犀,边城镇守大使这顶帽子砸到了谁头上,那便让那倒霉人儿往苦了咽下去,跪着也要将这顶帽子戴好。
只是,大太监孟公公不畏尊卑,冒死觐见表言皇帝。大殿上孟太监可是哭的真惨,一把鼻涕一把泪,声泪俱下,捏着嗓子劝言。
这一幕看得朝下各位老臣们肉跳心惊,心想着皇帝老儿再昏庸,我们这帮大臣都没开口说话,怎么也轮不到一个大太监出来说事,这不符合常理啊。
后来,只是听到孟太监说:文臣何以坐拥边城,唯有将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