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卷 第六百一十九章 诏令:…(1 / 2)风留江湖首页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今天下安定,内外无忧,大周仁德皇帝李洵,为保天下百姓之安宁,特下此诏,以安天下。

名曰:

安黎天下!

九州之地战乱久矣,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前朝无德,更使得天下百姓无处容身。

彼时,李家、鲁家、公输家、姜家,四大家族,为天下百姓之安定,带众江湖之义士,讨伐关家之暴君,替天行道,为百姓开万世之安宁。

幸得上天护佑,将盛朝关家之暴君赶将下去,还天下以安定。

然而,江湖之义士,逞勇武之暴力,袭扰百姓多时。

皇帝仁德,见不得百姓受苦。

为此,携仁王李杰,大将军戚磊,发动安离之变,分民、武两籍之制度,以为天下之黎民。

然,前朝沉积之顽苛,却无法用一次之变化彻底改变,百姓之生活,改变未有太多。

虽武人犯禁之事日渐减少,可民、武之争却未消除。

仁德皇帝思虑良久,得贤臣以辅佐,终制得全新之制度,可成天下之一统,百姓之安宁。

今,昭告天下:

九洲之地广阔,能人异士甚多。

然天下百姓却无甚勇武之能,若遇江湖武人,如砧板之鱼肉,毫无还手之力。

为此,朝廷将开办文武阁,分中、州、县三级。

中,统管天下文武阁,由鲁家传人鲁尚智为阁主,教化天下,为天下师。

州,统管一州之文武事,领文武教化之事,由中阁鲁尚智选派“教授”坐镇,教化一州之事。

县,统管一县之文武事,领文武教化之事,由州阁之“教授”选派,教化一县之事。

文武阁掌管天下教化,县级为根,可分文武。

文,能提笔写字,开蒙提智。

武,能入营为兵,报效国家。

县阁教化,凡大周籍百姓,必须参加,无论男女、无论长幼。

州阁教化,为大周之本,遵旧例,一岁一考,县阁学习之人,皆可参加。

而州阁学习,三年一期,期满再考,可为大周百官之备选、大周将领之备选。

文,能管州县政事,辅佐百官。

武,能领兵杀敌,运筹帷幄。

州阁教化,年岁不超二十,若有县阁优秀之人才,可破格选拔,由中阁批。

州阁学习三年,可考文武百官,也可继续上考中阁,入长安。

中阁之人,汇九州之俊杰,可兼任朝廷之官员、武军之将领,亦可继续在中阁留任,或为阁主推举,去州、县之文武阁任“教授”一职。

文武阁,除县阁须文武全学,其他州、中两阁,皆可自行选择学文、学武或兼修。

至于阁内各种制度,细化之事,入阁自知。

在文武阁之上,设立监察司,由礼部侍郎吴玄昂任第一任统领,监察文武百官,及文武阁之事。

同时,江湖各帮派、门派,须在监察司登记,方可建派,否则将不予认可,予以清剿。

监察司统领,直属大周皇帝。

监察司以教武司权限为基础,分十营,每营十组,一组十人。

每组监察司,在州设监察使,统管九州之监察。

监察司人员,自诏令公布之日起,三个月内进行选拔。

选任之后,一岁一考,增减进补,以防独断。

选拔及科考内容,由统领吴玄昂全权负责。

具体司内之规,入司方可知晓。

文武阁、监察司之外,建周楼,收天下典籍,由长安巡防衙门统领戚少风为长,在现有典籍之上,进行修改,使百姓皆可看懂,交由文武阁教化百姓之用。

同时,以戚少风为主,为天下武道定级、分境,以统一武道之标准。

此诏之后,前五年,若有武人行虐杀普通百姓之事,遵循旧例,以教武司、离武军为首,对逞凶之武人进行清剿。

无审、无查,只杀!

具体事宜,待事有眉目后,再次昭告天下。

钦此!

......

当李洵的诏令颁布出来之后,整个大周朝都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