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六章(1 / 2)我竟然是白骨精首页

这大圣收了金箍棒,捻诀念咒,摇身一变,变作一个海东青,飕的一翅,钻在云

眼里,倒飞下来,落在鹅身上,抱住颈项嗛眼。那牛王也知是孙行者变化,急忙抖

抖翅,变作一只黄鹰,返来嗛海东青。行者又变作一个乌凤,专一赶黄鹰。

牛王识得,又变作一只白鹤,长唳一声,向南飞去。行者立定,抖抖翎毛,又变作一只丹凤,高鸣一声。

那白鹤见凤是鸟王,诸禽不敢妄动,刷的一翅,淬下山崖,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

行者认得,也就落下翅来,变作一只饿虎,剪尾跑蹄,要来赶獐作食。

魔王慌了手脚,又变作一只金钱花斑的大豹,要伤饿虎。

行者见了,迎着风,把头一幌,又变作一只金眼狻猊,声如霹雳,铁额铜头,复转身要食大豹。

牛王着了急,又变作一个人熊,放开脚,就来擒那狻猊。

行者打个滚,就变作一只赖象,鼻似长蛇,牙如竹笋,撒开鼻子,要去卷那人熊。

通过六次的变化海东青对鹅、乌凤对黄鹰、丹凤对白鹤、饿虎对香獐、狻猊对大豹、赖象对人熊、从飞禽到走兽、从温顺到凶恶,体现的是变化之相层出不穷,变化之术炉火纯青。

这样的描写与第六回中孙悟空斗法二郎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孙悟空也是经过六次变化,变成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老鸨及土地庙来逃避二郎神的追捕。

“六”在古代中也颇有深义,六为三之倍数,三六九在古代数目中有多数多次之含义。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4,战国策“鲁仲连辞让者三”,“三”为有限之极,又为无限之始,乃万物生化之关键。

由此也更证实了牛魔王有着多般变化的神通。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二人斗法的描写中,牛魔王始终是逃避应对的一方,对于孙悟空的高超本领只能显示出招架之力。

可以也是由于善必胜恶的必然规律,牛魔王在与孙悟空的斗法变身中成为了必败的一方。

原身斗法阶段是牛魔王更为被动的阶段。

十分特殊的是,在西游记中多数妖魔在招架不住化成原身之时,多被直接打死或者被马上收服。

但牛魔王在众多兵将的围捕中,化成原身,依然大施法力,极力脱身。

由此推论,他是集地之灵,修炼多年而有着非比寻常的强大实力的魔王。

在对他变身的描绘中,先是突出了其外形上的煞气鄙人、强壮无比。

文中影牛王嘻嘻的笑了一笑,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头如峻岭,眼若闪光,两只角似两座铁塔,牙排利龋

连头至尾,有千余丈长短,自蹄至背,有八百丈高下”。

其次,他是靠着两只硬角,一条硬尾进行群击,虽不如人形灵活,但强调的是力大无穷,正应了“大力王”这一名号。

牛魔王的兵器和法术均属上等,但他以力为本,因此在运用混铁棒时能更好的发挥强大的力量,能与孙悟空和猪八戒一夜相较不下。

斗法阶段以一敌众就显得比较被动,最终只能以原身来抵抗,用的也是最原始的冲击之力。

由此,牛魔王称大力之王,可以是不枉此名的。

最后他寡不敌众,在哪吒太子用斩妖剑斩下十多个头颅后方才降服。

从多个头颅被斩,显示出原身的斗法体现的是最原始之力,暗示出了牛魔王的多命之身。

最终牛魔王的慈法力法术也让他令仙界刮目相看,在佛祖的点化下归于正道。

至于场景设置的作用的话。

像是西游记中崖洞岭壁、江海湖泊,可谓是五光十分、奇态万分。

无论神仙还是妖魔都有其固定的驻地,这些场景也都是和他们的身份相对应。

神仙之地,自然云雾缭绕,仙树奇花遍布妖魔之地,则多是穷山恶水,陡壁峭岩。

但关于牛魔王的活动场景,可以用虚与实的角度更加清晰的看出它们的作用与意义。

这里所谓的实虚,是指人物是否真实出现,也就是牛魔王有没有真实的现身此场景,不是由孙悟空变化伪装。

西游记中有提及牛魔王的场景,有花果山、枯松涧、火云洞、火焰山、芭蕉洞、积雪山、摩云洞、乱石山和碧波潭。

比如以下是根据牛魔王在西游记中诸多场景的出现先后,进行的一个实虚场景的分类。

实:花果山结拜兄弟虚:火云洞猴王伪父

摩云洞妾诉苦

积雪山大斗猴王

碧波潭聚会龙精

芭蕉洞山妻诉苦

火焰山骗回宝扇

火焰山勇斗被降

碧波潭猴王偷兽芭蕉洞猴王骗扇

由此来看,实虚场景就显得清楚可见。

在这些场景中,实场景包括花果山、摩云洞、芭蕉洞、碧波潭、火焰山虚场景则包括枯松涧、火云洞、芭蕉洞和碧波潭其中芭蕉洞和碧波潭则是实虚兼具。

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场景的转换来观察牛魔王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