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朱由检脸上有些茫然,王之心连忙低声凑近皇上耳朵旁边,将这位敢于举荐周延儒的兄台的身份告知了皇帝。
敢在这个时候跳出来举荐周延儒的,自然便是复社成员、礼部员外郎吴昌时。
而随后还有一个附议的,便是由周延儒选中、交由崇祯皇帝本人钦点的会元、左庶子吴伟业。
朱由检当然知道,周延儒虽然早年与东林党人有所来往,但自从他联合温体仁排挤钱谦益之后,基本上就已经和东林势成水火。
但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又明明白白的写着周延儒的复出与江南那个被天下士林公认为东林后继的复社有着十分隐秘但密切的联系。
至于这个复社,在初读《五人墓碑记》的时候,朱由检对其的态度还是不乏认可和怜悯的。当然,在认识到这篇文章背后的实质含义以及复社后来在政坛上的所作所为之后,朱由检就已经将复社视作他整顿皇权一个非常难缠但也不得不收拾的对手。
但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对于朱由检来说一直是个谜。
来到这个时代之后,由于松锦大战已经迫在眉睫,中原大地又有张献忠、李自成相继祸乱,财政方面又要将目光倾注在南郑北沈身上,朝堂上还要扶植亲信,同时还要想办法收拢兵权,诸多事情让朱由检忙的晕头转向,一时间全然将周延儒抛诸脑后。
今日被突如其来的这么一点,他才猛然意识到,在大明政坛上,一股新兴力量正在抬头。如果他不能及时察觉并将之扼杀,那么原本的历史轨迹上日益糜烂的局势,今世未必不会再度重演。
“复社,真是好一个复社。”望着言辞慷慨、神色激昂的吴昌时,朱由检的脸上闪过一抹冰冷的神光。
“周玉绳年事已高,不知能否再堪大用,此事朕自会着锦衣卫去查问。倘若周卿家尚能再为国尽忠,朕考虑爱卿此议不迟。然如今范公尚未致仕,周卿又未必能复出,此事容后再议。”朱由检瞥了一眼边上的薛国观,见他的脸色也已经变得黑如锅底,当下拍板做出了决定。
他当然知道,周延儒眼下身体倍儿棒,后来再度进京还干了好几年的首辅,并在崇祯十六年清军入关时还曾出任督师跑到通州去看烟火,可见身体素质方面还是比较过硬的。
但一方面,他眼下所有的布局最多也就是个草创未就,一旦周延儒这个曾经在朝野颇具威望的首辅重新回归,必然会将他的布局全盘打乱。虽然有着卫鞅和陈新甲的支持,周延儒想要将他的布局全部清扫出去不大可能,但他想要再像现在一样从容布局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另一方面,他也不希望历史再度转向原来的轨迹,任凭复社在东南大肆布局。
况且,如果他没有记错,周延儒在原本历史上复出的时间应该比现在还要稍迟一些。换言之,吴昌时今日跳出来,充其量也就是为了周延儒的复出提前造势,避免到时候对政坛格局的冲击过于激烈。所以纵然他今日将这个提议打回去,吴昌时方面也不会对此产生太大的阻力。
而只要他眼下将这个提议拦住一段时间,原本被吴昌时这个突如其来的提议打得有些手忙脚乱的薛国观必然就会回过神来重整旗鼓,专注于阻拦周延儒这个最大的敌人回归。
要知道,薛国观当年可是温体仁的亲信,没少跟着温体仁对周延儒及其党羽大肆攻讦。如今温体仁已经倒台,其政治生命都已经凉的透透的了,如果让周延儒东山再起,届时单凭他薛国观,是绝对没有办法与之抗衡的。
原本的历史轨迹上,周延儒的复出之所以能这么顺利,一方面得益于复社的造势,另一方面得益于复社帮助周延儒买通了宫里的太监,让这帮太监天天在崇祯面前为周延儒大肆鼓吹。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温体仁以及他的两大亲信——张至发和薛国观都已经先后垮台,杨嗣昌还在外放且彼时已经病入膏肓,整个朝堂上群龙无首,没有任何一个能在声望上和实力上能与周延儒稍作对抗的存在。于是被忽悠瘸了的崇祯启用周延儒也就全然没有收到半点阻力。
至于后来周延儒的倒台,那就只能说是他和他的党羽也就是吴昌时范志完之流实在是太过作死,最终被政敌找到了把柄置于死地。这里就不再赘述。
如今薛国观尚在,也没有了原本历史上即将被崇祯皇帝踢出来当做替罪羊的致命危机,当然要对阻止周延儒重新入朝这件事情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