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府的生员少,便不设考棚了,我看这府学学宫就不错,明日你们便到学宫的明伦堂来参加科试。”耿裕说完便挥手让众人出去。
堂中之人神色各异的踱步而出,张昭正准备跟着出去,便听耿裕道“张昭留一下,我还有事与你说。”
张昭闻言脚步一窒,便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折返回来。
待众人离去,堂中只剩下耿裕与张昭两人时,耿裕这才笑道“此次科考你可有信心?”
张昭自然不能在耿裕面前坠了志气,赶紧回答道“大宗师放心,虽然前段时间发生了荆襄流民之乱,但是学生依旧没有落下学业,有空便专研八股文。”
耿裕闻言满意颔首道“学海无涯,你能如此我便放心了。”
耿裕说完,看着张昭迟疑片刻问道“你能得项荩臣的赏识也是你的际遇,只是你可知朝中的南北之争。”
张昭闻言心中不由一惊,他没记错的话,耿裕乃是河南人,地属北人,现在他如此发问,到底有何用意了,可不要影响他科试呀!
张昭闻言沉吟片刻方才道“我曾听吴巡抚提过。”
张昭之所以谈起吴琛,乃是因为按理,吴琛这个北直隶繁昌人,地属北人,但按吴琛所说,如今虽然南北相争,却门户未严。
所以张昭估计,如今虽然南北相争,但远不是晚明党争那样,东林党与阉党,非你即我,不死不休。
吴琛本人便是中立的,如今张昭谈起吴琛,只希望眼前的大宗师也持中立的立场,不忌讳他与项忠的关系。
耿裕瞧见张昭小心翼翼的样子,便知道他心中的担忧,不由失笑道“你不用担心,我虽然地属北人,心中也多少偏向北人一些,但对南人没有什么偏见。”
张昭闻言不由舒了口气,放下心来。
耿裕见状笑意更甚,徐徐说道“我虽然不忌讳你与项荩臣交好,但身为你的老师我也得提醒你一句,你是湖广人,地属南人,如今又与同为南人的项荩臣交好,日后入朝,恐是非不断。”
张昭闻言心中也是一叹,他知道耿裕提醒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今内阁三位阁老全是南人,六部之首的天官吏部尚书也是浙江人姚夔。
张昭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若想日后科举入仕,能够仕途顺畅,屡有升迁,这南人的优势哪能不用。
至于说中立不是不可以,朝中不乏大臣持此立场,但是对于知道日后朝局发展的张昭而言,目前是不可取的。
因为成化十三年,西厂汪太监将火速崛起,一时大有权倾朝野的势头。
那问题来了,西厂作为个特务组织,固然是把利器,可汪太监也只是个太监,他要形成如此威势,仅仅一个西厂是解释不了的。
答案是,南北之争中,出于弱势的北人,最终选择了与起势的汪太监合作,最后项忠与商辂纷纷致仕,南人势衰,直到六年后,成化十九年,汪太监失宠,南人才卷土重来。
而在此间跌宕起伏的政局中,南北双方打击范围越来越广,底线越来越低。
若到时你说你是个中立的,可谁信,谁又真的在意,一棍子把你打趴下不是更省心省力。
回到眼前,张昭对耿裕的话,早就有所思虑,关于南北之争,前期他必然是站南人的,只有如此他才能迅速升官,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的势力,至于之后是谋夺南人的首领之位,还是统合中立之人,在南北双方中,再立一山头,便需根据当时的政局而定了。
总而言之,张昭对此是务实的,他可不会被南北身份拘泥约束了,毕竟政治这东西根本就没有什么黑与白,是与非。
这些念头很快在张昭脑海中闪过,但这话没必要与耿裕说,于是张昭只是故作感激的对耿裕道“多谢大宗师的提点,学生会谨记于心。”
耿裕闻言不由满意的抚须而笑,随后便勉励了张昭几句,然后让他回去,好好准备明日的科试。
张昭便应声退出了明礼堂,径直回郧阳府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