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45章:封藩,势在必行!(2 / 2)大明:开局拒封藩王,老朱杀上门首页

因而大部分人都想趁着朱橚这件事。

书劝皇帝放弃这个念头。

朱元璋从鼻子里哼出一声:

“那帮老东西,咱叫咱的儿子带兵替他们镇守边关,替他们战场卖命杀敌,他们反倒觉得咱是想抢了他们的功劳!哼,可笑!”

“那帮文臣们怎么说?”

朱标苦笑道:

“翰林院书,言封藩制度自古以来便非良策,古时,周天子分封天下,初虽有助集权于中央,更好统治地方,然诸侯国权力仅次于天子,说是国中之国也不为过,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连年征战,终为秦所亡。”

朱元璋不屑道:

“所以说,咱的藩王只有藩名,无裂土之实,统府兵两卫,不理民政,不占土地,与那周天子的短视完全两样。”

朱标无奈道:

“翰林院自知此言不够充分,又补一道奏折,望父皇能以史为鉴,言汉高祖封藩,虽为分封之制,却在地方推行郡县,如此藩国即可拱卫中央,中央又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然西汉景帝之时,仍然爆发了七国之乱。”

“西晋更甚,分封皆是皇室宗亲,然却爆发八王之乱,手足相残,血亲屠杀,内乱足有十六年之久。此外还提到汉武帝时淮南王衡山王之乱......”

朱元璋冷笑:

“咱听明白了,好一出春秋笔法,这是以为咱没读过书呢。”

朱元璋早年虽不识字,但起义成功后,却读了相当多的史书。

分封一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

唐朝可没有藩王制,可地方节度使拥有的自主权早已远远超过了他定下的藩王制度。

最后还不是爆发了安禄山之乱?

西汉、唐、宋之所以最终灭亡。

大部分原因,是在于国有内忧时,皇帝无藩王撑腰,国有外患时,无藩王做屏障。

朱元璋这步棋其实是走对了。

的确。

洪武年间,九大塞王牢牢把守北方边境。

将大明领土护卫得固若金汤。

然而,老朱忽略了一个问题。

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想过,朱标会早早离世。

而第三代皇子纵使再英武不凡,毕竟长幼孝道在那摆着,若是没有雷霆手段和自身的累累战功,怕是很难让那些叔叔辈的藩王心甘情愿地臣服。

更何况朱允炆跟英武不凡实在没有一点沾边。

妥妥的铁废物。

要不是他的一系列脑残操作,未来的燕王朱棣还真不一定会下定这个决心打进应天。

其实朱元璋还有个更深层的想法。

就算藩王在自己的封地里面悄悄壮大,取了中央。

说到底也是他朱家的血脉。

皇位并未旁落,还是在自家人手里。

总比落入外姓人手中来的好。

朱标也理解他的想法。

在他的私心来说,是希望自己这些手足兄弟能够过得更好。

同时他也有绝对的自信能够节制诸位兄弟。

“其他奏章也都大同小异。”

挥了挥手,朱元璋不想再听。

“行了标儿,封藩一事咱不会松口,那帮老家伙们说到底也不敢真的做出什么事来,不过是想试探一下咱的底线罢了。”

“大明朝是咱打下来的,咱封自己的儿子做藩王,谁也别想来指手画脚!”

走出几步。

朱元璋忽然想起了什么:

“对了标儿,这回你给咱盯着老五,让礼部把册封仪式走完,咱看不明白他小脑袋瓜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别让他又跟次一样找不到人影。”

“四月初之前让礼部把这件事办妥,咱还得让他赶紧去元给咱搞地瓜育种呢,光靠他那一个农桑大棚得养多久?”

朱标忍俊不禁:

“是,父皇,孩儿这次亲自把圣旨送到他手里。”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

老五最近可是把他的心情搞得大起大落的。

连老朱都忍不住要防他一手了。

“走吧标儿,刘福跟咱说宫里最近新送来一批贡盐,做得细腻绵柔,连酸苦之意都不再有了,咱还没试过呢,中午你陪咱在乾清宫用膳,下午还有北边送来的战报。”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