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十二月下旬。
由吏部递交名单,经过廷推选出来获准入阁的大臣有三位,分别为左都御史袁可立,礼部兼工部尚书徐光启和户部尚书毕自严。
这是朱由检和孙承宗商量之后得出来的选择,本来李邦华也在备选的名单上。
但是李邦华的资历稍微浅了一些,待今后在京营中立下功绩后,朱由检再考虑选他入阁。
按照资历和先后顺序,内阁首辅为孙承宗,次辅为李国木普,辅臣袁可立,辅臣毕自严,辅臣徐光启。
袁可立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资历最老,排在二人前头
毕自严是万历二十年的进士,比徐光启要早十二年,所以在同时入阁的情况下,毕自严是排在徐光启前面的。
严格来说,都御史和户部尚书这些几乎都是不入阁的,朱由检打破了这样的规矩。
不过有吏部尚书孙承宗的例子摆在前头,朝官敢于正面硬刚反对的也不多。
徐光启在入阁后卸掉了工部尚书的职位,由工部侍郎毕懋康进本部尚书。
对于这个结果,苦心谋划的东林党人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好处也没有捞着。
对于这样的结果,他们自然很不满。
但由于都察院的主官袁可立也获得入阁,敢于上疏弹劾这不符合规矩的御史并不多,哪怕是东林党的也不例外。
毕竟他们想要获得升迁的话,得罪自己顶头上司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况且这是由吏部尚书孙承宗提交上去的名单,再过一年就是京察,御史们得好好掂量这件事情的后果。
袁可立入阁,对于下面的御史来说这算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以后都察院的话语权能够更大一些。
新入阁的这三位都是之前由朱由检下诏起复并委以重用的,如此一来,内阁全是“皇党”的说法悄悄在朝堂内散播开来。
对于这个说法,朱由检感到很满意,因为这意味着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
只要是紧跟随皇帝步伐的官员,就一定能够获得升迁。
内阁新班子成立后,很快便颁布了新的政策。
具体是之前朱由检和孙承宗等人商议过的改革方案,后面又持续完善了一些。
首先是由吏部公布的,即将对各级官员实施“考成法”。
上至内阁,下至不入流的胥吏,全部都有考核的要求。
部堂的京官主要以行政办事效率高低为主要考核标准,另外再参考其个人是否有违法违规的表现。
入京办事的地方官员可以对京官进行匿名投票评分,分为称职、一般和不称职三等。
若是京官“不称职”的评分太多,将会受到严惩。
而地方官员的考核,则以粮食、器物的生产总量为考核标准,并且需要参考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
胥吏则主要是考核其的办事能力,优异者可以获得破格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