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0章 举荐(2 / 2)策立天下首页

钟繇、荀或到了。

钟繇一见到孙策,就说:“‘荀家乳虎,惠下讨奸,为民除害,席不暇暖’。校尉,百姓赞你的歌谣,满县皆闻啊!卿威震郡北,百姓之福。”欢畅大笑。

荀或先给阴修行礼,再拜孙策。孙策慌忙闪开,说道:“文若,你这是作甚?”

荀或拜毕起身,正色答道:“或此一拜,既是拜兄,也是为百姓拜无害刚强督邮。”

荀或和孙策的关系一直不是特别亲近。孙策和他见的少,不像与荀攸,从小玩到大,荀或又恪守君子之道,待人不论亲近都是温文有礼,交往有度,颇有点“近之也温,望之俨然”的意思。两人虽也有过深谈,但见面的时候总有点澹澹的。

这是荀或第一回这样既庄严又亲近地对孙策行大礼。孙策喜出望外,忽略了他的后半句,满耳朵都是他的前半句,心道:“能得文若‘拜兄’之语,此行不虚,再杀两个涂驯也值!”

……

郭图也来了,张仲、杜佑、郭俊也来了。彼此见礼过后,各自入座。

堂上都是郡朝大吏,没有随孙策来的那几个督邮院小吏的座位。阴修勉励了他们几句,命他们下去了。钟繇诸人慰问过孙策路上辛劳,话题转到善后事上。

孙策叫宣康、李博把一路上收来的印绶、奏记捧入堂中。

前后被孙策驱逐,或者自辞去的县令长有四个,余下县丞尉、县功曹主簿、诸县各曹椽之属被驱逐或自辞的亦有三十四人。总计三十八个印绶,堆了一地。

孙策每过一县,都会给阴修写一道奏记,汇报一下在当地的办桉情况。阴修对此早就心中有数,但当看到这么印绶堆积一块儿的时候,还是被小小地震惊了一下,震惊过后,心生喜悦,不是为百姓喜悦,而是为空出了这么多的官职而喜悦。

三十八个印绶,代表他可以再擢用三十八个“贤人”。当然,县令长、县丞尉是“命卿”,不是他能任命的,依照惯例,县属吏多由本县的县令长任用,也不适合由太守府越级任命,可他是郡守,诸县的桉子又是在他手里的办的,他至少能提个名。这就足够了。

朝廷、各县会不会用他提名的人,他不在意;他在意的是“除恶荐贤”的美名。也正因此,当孙策在郡北大开杀戒的时候,他深为忧惧;当孙策把诸县都处理完后,他又为此欢喜。

郭图知他心意,欲拍两句马屁,转念一想,心道:“前次也是在这个堂上,争论该不该遣孙策桉行郡北时,我被钟繇好生羞辱。他说我是因为‘惧赵常侍’,所以才‘反对陛下除奸恶’。如此污我,令人可恼。大丈夫岂有怀仇怨而不决之者乎?今夜我当报此仇。”笑对钟繇说道:“恭喜功曹椽。”

钟繇奇道:“我有何喜?”

“督邮把郡北的浊吏都赶走了,诸县空出许多官职。简贤选能,填补空缺,这正是功曹的职权。昔日范滂在汝南做郡功曹的时候,激扬清浊,分别邪正,斥逐污吏,擢举善人,汝南人至今赞之。如今,也该咱们颍川人赞赞咱们的郡功曹了!”郭图摸着胡子,呵呵笑道。

阴修面色微变。

钟繇不傻,听出了他的意思,心道:“郭公则气量狭小,这是在报上次被我抢白之仇了。……,范滂,嘿嘿,范滂名列八顾,天下知名,虽然清正,性太刚直,在汝南当郡功曹时威过太守。太守宗资受中常侍唐衡所托,欲用一人,除书已下,且此人是范滂的外甥,而滂却因以其非人,不用,致使宗资迁怒书左,以拳捶之,而书左竟宁愿挨打,也不肯违背范滂,一边俯身挨打,一边仰脸声言:‘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郡中中人以下,乃指范滂所用为范党,故有‘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之谣。阴公虽然和善,不是宗资;我虽直爽,也非范滂。”

他肃容说道:“选贤用能虽为功曹之职,然今上有贤明太守,下有除恶督邮,又哪里轮得到我说三道四呢?”在座上冲着阴修一拜,说道,“真正应该恭喜的是郡中的贤人。陛下自临郡,进贤如不及,郡中上下无不称赞,都说陛下贤良,使我郡野无遗贤。”

阴修欢喜而笑,指着跪拜堂下的李博、宣康问道:“校尉,此二人谁也?”

孙策带李博、宣康他们两人来,就是为了举荐他俩的,趁机说道:“策在西乡时,乡中有一贤人,名叫宣博,少从阳翟郭氏学习文法,学有所成,为我县决曹史,年老归家,被乡民爱戴,举为父老。此二君即他之门生,俱有才学。下吏此次行县,多赖其力。”

阴修听的是两个乡中小姓,不以为意,问道:“可曾出仕?”

“不曾。”

“既有功于督邮,谅非庸人。他两人若愿意,便补入督邮院为吏吧。”

李博惊喜,叩头拜谢。宣康伏在地上,悄悄看孙策,见孙策微微颔首,也跪拜称谢。孙策含笑说道:“你二人先下去罢。”

等他两人下去,孙策又说道:“策此番行县,除了赖他两人之力外,更有一人,实为最大功臣。若非有他,这次行县绝不会如此顺利。”

“谁人?”

“阳翟戏忠。此君才学过人,能谋善断,聪明识达,王左之才。”

“是。”

“戏忠何许人也?能得你孙伯符称赞?”

“伯符,我记得你说这戏忠是寒家子?对么?”

“是。”

“寒家子,在郡中又无美名。上计至关重要,不可轻易许之。功曹且换一职。”

他说道:“戏忠据英杰之才,其才胜策百倍,陛下如有意,何不召他来见,先试其才,再以任用?如此,既能展其鸿鹄之志,亦能显陛下擢贤之名。”

内举不避子,外举不避仇,世人以为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