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七年,便中了应天府乡试解元。
也就是考中了当时京城南京的每三年一次的,乡试科举考试第一名。
会试考中了称之为举人,第一名那就是解元了。
说白了,就是一个地方性的考试,所以中了秀才的读书人一起,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举行。
也就是电视剧里常见的“秋闱”。
原则上,中了举的人就有了选官资格,可以参加第二年的会试,再中,就可以参加殿试了。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普遍认为是开始于隋唐时期,结束于大清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清王朝的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公平竞争,平等择优。
这是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超越时代的特性。
科举制度历经1300多年,和古代的教育制度、官吏制度共同构建了封建社会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古代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都深受其影响。
甚至于严格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应该是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在大明,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乡试、会试以及殿试三个大等级。
而考试的内容主要就是考“四书五经”,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去阐述经义书本上的内容。
代圣人立言!
而且必须使用“八股文”作答,也就是这是有标准的格式的。
你想自由发挥?甚至写点新意出来?
那抱歉了,你只能落榜。
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很多读书人穷尽一生去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到最后为官之时,什么都不会。
从而导致吏治日渐败坏,政治难上轨道。
对学术以及政治的危害影响深远。
甚至有人将其和“缠足”、“鸦片”一起称之为荼毒中国人的三大害。
而当你考到了最后一步,殿试的时候,皇帝才会问你具体的政务策问。
考中之人就是进士了。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在殿试的时候,主要是看皇帝的心思。
他喜欢你,那好,不论你答成什么样子,你就能一飞冲天。
甚至于到了清朝,那时候的皇帝更是直接根据试卷的书法好赖来评定名次高低。
你字写得好,一样可以光宗耀祖。
当然,这一切也得你能考到去殿试的地步才行。
考中应天府乡试解元的第二年,也就是洪武十八年,齐泰就直接成了进士。
进而齐泰开始当官,历任礼部主事,兵部主事。
当然,这只是一些底层的办事小官。
好运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齐泰当小官之时,干得格外认真,后来朱元璋曾向他询问边境将领的名字,他对答如流。
甚至于齐泰还把工作中所涉及的各种地图和户籍资料,简明扼要的记载在一个小册子上,让朱元璋问答时大为惊讶。
由此,朱元璋甚至朱允炆都开始重视起齐泰来了。
就这样,在齐泰被朱元璋赐名之后不久,也就是洪武二十八年,齐泰便被提拔成了兵部左侍郎。
开始走进了大明权力的核心位置。
踏上历史的舞台。
在洪武大帝去世之后,齐泰更是被朱元璋所信任,成为了“顾命大臣”之一。
十四年时间,齐泰便从洪武帝朱元璋时期的一个小小乡试解元,变成了建文帝朱允炆身边的三大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