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大争之世 (五)(1 / 2)天禧盛世首页

天禧十五年,三月。

枢密使夏竦拜同平章事。

广南西路都部署焦守节拜枢密使。

知雄州何亮奏河北禁军不堪用,请以广南轮驻兵替之。

刘娥暗暗悔恨,不该缩减轮驻兵配额,但谁又能料到耶律隆绪尚未撒手西去,拔里部、乙室已部就敢撕破脸?

耶律隆绪抱病,为安南北人心,特召东平王萧孝穆、上京留守萧孝先、南京留守萧绍宗在梅询面前重宣盟约,再三告诫两部谨守信誓。

萧绍宗转个身的功夫就往梅询手里塞了张纸条,连夜回师幽州。

“请让耶律留宁率交州汉部北归!”

……

刘纬判泉州,不理政务,仅听民情,大半时间泡在同安、圆沙洲,而且是一副短装打扮,腿、胳膊全露在外面。

头两年,每月总有几封弹劾奏疏出现在赵祯案头,并附有受惊妇人证言。

有伤风化!

赵祯下诏训斥了。

刘纬也是口口声声要悔过,却不改我行我素。

慢慢的,传统袍衫反而成了异类,会迎来无数道审视且又鄙夷的目光。

成衣铺是同安城最为火热的行业之一,官员上任、商贾兴贩至此,都会生出一种与时俱进的冲动,分不清是身在福建?还是身在江南?又或者根本就是身在京师!

刘纬举家下同安,仅是各行各业的工匠就达两千人,这还不算商会、银行、协会、报馆骨干携家带口前来。

他大笔一挥,请建同安新城,南北长十五里,东西宽八里,高四丈,厚一丈四尺,仅次于东京、洛阳、长安规模,为东南六路第一雄城,并废夜禁之制。

刘娥当时正为酬功而苦恼,命三司全力协助。

六年下来,同安新城变成轻工业聚集地,并设冶场四座,涉及各行各业,纺织、印刷、陶瓷、蔗糖更是首屈一指。

东京、洛阳、杭州有的,同安一定有。

同安有的,东京、洛阳、杭州不一定有。

譬如防治痢疾的秘药、从不内销的状元红、女儿红,因其巨额销量,带动海外铜器回流,致铜钱价格一路走低,钱券溢价一度攀升至一成五。

譬如禁止外流的新型纺机、鼓风机、水磨,引来江南、两浙豪商巨贾在同安开枝散叶。

刘纬引以为傲的不是阻挡四季飓风的高墙,也不是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更不是百倍增长的税场课入,而是完善的排水设施和胥吏制改。

曾经几百户的小县城,如今已有十万常驻人口,基层官僚不可或缺,进士、诸科及第者不愿屈就,而且时间不等人。

有三司胥吏遴选和泉州市舶司胥吏遴选故事在先,刘纬堂而皇之的开考,美其名曰“公务员”,不限出生、不限籍贯,五分之一名额为女性专属,涉及统计、稽核、医教等关键部门,并草创廉洁条例和回避制度。

当时王钦若在中书,顾忌刘娥观感,不置可否。

偶尔会有几个愣头青扬言女子不得入官署,全去了广南西路卧薪尝胆。

……

四月二十八日。

王曾一行在兴化军莆田港登陆,无声无息的穿过惠安、泉州、晋江,紧赶慢赶,还是因为一场瓢泼大雨耽误行程,戌时末才抵达同安城西郊,注定要在简陋的驿站里度过一个端午夜。

王绎抹去额头雨水,也抹去了眼角泪水,强颜欢笑:“孩儿无能,累爹爹娘亲受苦。”

王曾柔声道:“快去叫门,别让孩子们冻着。”

七辆马车,四十来口人。

驿站早就惊动了,驿夫开半扇门,躲在檐下问:“几位客官不进城?”

王绎就是一惊:“城门不闭?”

那驿夫与有荣焉的道:“西门子时闭,许进不许出,方便东南六路百姓往慈恩院就医。”

王曾一行人恍然大悟。

刘纬判泉州,慈恩院半空,甚至有七名医官舍了出身南下悬壶。

入城无税无检,仅禁器械。

城内景象更让王曾吃惊。

瓢泼大雨之下,水尽东流。

南北间距长达十五里的同安城竟是斜的。

客栈掌柜深夜守来大主顾,心情愉悦,甘为人师,“好教老丈知,同安城整体东倾,但幅度非常轻微,非雨天,不能察。”

王曾笑问:“掌柜也是京畿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