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裳裳和司钰两人到了大湾村,由于要上午发租地的银子,下午要义诊,考虑到在场的人肯定很多,谢春斟酌几下就在祠堂里集合村民了。
他们大湾村三分之一的人都姓谢,所以祠堂修的也很大,可以容纳很多人。
宋裳裳表示没问题,“村长伯伯你安排就好。”谢春摆摆手,笑道:“主要是咱们村里人多,且爱凑热闹。”
除了不能下地走的婴儿和瘸腿动不了的老爷子老婆子,那其余人估计都会过来。
“明白的。”宋裳裳笑笑,可能爱凑热闹是人类的共性吧,马路上发生车祸,现场会围一堆人,有人打架,现场也会围一堆人,情侣表白现场也会围一堆人。
后来网络发达了,人们不仅现实里凑热闹,网上的一切八卦也不愿意错过。
总之饭可以不吃,水可以不喝,但是热闹不能错过。
几人谈话间,一个十四五岁左右的姑娘端着一盘瓜子和糕点走了过来,“宋姑娘,上官大夫,你们先喝茶吃些糕点。”
“对对对,我跟他们打过招呼了,等人齐了就让他们过来叫我们。”谢春也点点头附和的说道。
这两位来的早,不到辰时就到了,他昨天跟村民说的让他们在辰时集合,这会儿时间还早,去了人肯定都没到齐,不如在家里等着。
祠堂里常年无人居住,屋里头有点冷,而且今天的天气也不如昨天的暖和。
他们北方的天气真是变换莫测。
“好。”宋裳裳点点头,看向来人,眼前这个眉目清秀的姑娘不是别人,是村长的女儿,谢安均的妹妹,叫谢安禾。
谢家一共五口人,父亲谢春,母亲王氏,大儿子谢安均,女儿谢安禾,小儿子谢安谦。
大儿子谢安均今年十六岁,在扶桑城弘乐书院读书,准备来年考个秀才,祝他考过。
女儿谢安禾今年十四岁,已经许配给了隔壁七里村的一个青年,听说那个人也是读书人,就在宋家小吃后头的清风书院读书。
两家人还有点亲戚关系,谢安禾的娘王氏王秋月娘家是七里村的,而给谢安禾找的夫家,是王氏姨奶奶还是姨姥姥儿子的儿子?
她也没听明白,反正差不多这个关系,关系也不近,但是也有点亲戚关系。
小儿子谢安谦今年六岁,这倒是跟她弟弟同岁,不知道月份哪个大。
家里供了大的读书,自然是工不起第二个孩子读书,所以到了小儿子读书的年纪村长夫妻两个也没送小儿子去读书。
不过哥哥会读书认字,那家里的弟弟妹妹自然也会识字。
听说谢安均每次等到学院一放假休沐就回家来,教妹妹弟弟认字,没有纸张,就在地上用树枝写。
久而久之,妹妹和弟弟也识字认字了。
虽说不如谢安均懂得多,识得多,但是也比不识字的强了。
挺好的一件事,在这个时代无论男女你能识得几个字就已经很厉害了。
听王氏讲,她那个亲家对她女儿可满意了,说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这样的好姑娘,长得好看,还识字,手也巧。
宋裳裳几人在谢家待到了辰时中旬左右,就有村民过来报告说差不多都到齐了,几人就动身去了谢家祠堂。
到了谢家祠堂,发现里头已经人满为患了,密密麻麻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宋裳裳走过人群的时候有种被当猴看的感觉,就是那种回村里走过一个路口或者胡同的时候,有好几个大爷大妈一起搁哪儿坐着聊天,你还必须走过去,但是又不想打招呼那种尴尬的。
好在,大湾村人她都不认识,人们也不是注视她一个人,再加上走的快,尴尬就追不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