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39章 1028东番岛(2 / 2)隆万盛世首页

现在有部将提到东番岛,又指出东番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大明的影响,俞大猷就不得不考虑一下了。

思索良久后,俞大猷才下令道:“此事,我会先禀报朝廷,由朝廷定夺。

此番目标是澎湖,一切以消灭盘踞在澎湖的倭寇为首任。

待消灭倭寇后,船队可绕行东番岛一圈,观察其上是否有倭寇踪迹,到时一并上报。”

俞大猷这么说,部将大多心知肚明,这是给好听开口子留个理由。

如果朝廷想要对东番岛出手,则就会利用他们的奏疏上表述东番以被倭寇盘踞的理由,出兵东番。

是的,东番岛上是有人的,只不过不接触怎么可能知道他们是倭寇还是原住民。

分不出来,那就只能疑似倭寇活动。

在当下,浙江刚刚遭遇了倭寇袭击,虽然这股倭寇即将被他们消灭,可朝廷上对此肯定也会施以雷霆手段,主要就看朝中大人们是否有取东番之心。

南洋水师东行,向着大海而去。

他们不知道在他们大获全胜回归大明之后,他们此行也会被载入史册,因为这次事件终于给了魏广德出手的机会,名正言顺把东番岛,或者更应该叫做小琉球的台湾纳入中国版图。

既然东番岛上有人生活,又没有王法体统,只是无知乡民,自然该感受到圣人教诲,学会礼仪尊卑。

两月后,京城收到俞大猷的急报。

魏广德在看完战报后,当即以此为题写了一份奏疏,详尽把东番岛可谓福建屏障,佑护东海安宁的作用写出。

又着重强调东番没有政权,虽然地广人稀,不便管理,但朝廷可在东番岛南北建立卫所,迁移卫所军户过去。

同时,魏广德又摘取战报上关于此时东番岛上环境的描述,参天大树随处可见,郁郁葱葱。

写这个,当然不是因为这是一个美丽之岛,而是大明现在出现缺乏上好木料的窘境

当然,这个缺好木料主要是指江南地区。

经过多年开发,此地森林已经大多被开荒,林木资源已经枯竭。

现在朝廷采办巨木,已经多从琼州和西南置办,千里迢迢,运输也极为麻烦。

用魏广德的话来说,明军上岛可为当地原住民带来圣人教诲,让他们开慧明智,乃是大功德之事。

如果将南直隶及浙江的工部船厂迁移两处,可为南洋水师解决海船建造的材料难题。

在此之前,大明海船木料,大多已经是从广西运送去浙闽船厂,运输费用高昂不说,危险也很多。

魏广德这样写,目的自然也是想把东番岛打造成水师基地,使其成为南洋水师母港。

以岛上资源,完全可保证大明水师数百年的建设。

“善贷,你迁移卫所去东番,还要教化当地百姓”

内阁值房,张居正右手不断揉搓扶手,一时也找不到什么合理的理由反对他的话。

张居正其实也是很纠结的,上次想着开疆拓土,结果引来数千人被王杲部屠戮的消息。

开始消息被严格封锁还好,可是当朝廷对辽东用兵后,消息自然是瞒不住的。

为此,他和魏广德都遭到了科道言官的数道弹劾。

作为内阁首辅,他自然也是被骂的最惨的。

好在上月辽东发来捷报,王杲就缚,已经被押往京城。

最近,魏广德的工作已经是联络礼部和兵部,筹备献俘大典。

灭逆酋,本来可以不办此事,但张居正想要通过此事,挽回一些之前丢失的脸面。

魏广德对此也不反对,于是就这么定下来了。

现在魏广德又支持俞大猷去拿下东番岛,虽然就张居正所知,东番岛上只有少量原住民,并无什么国主之类的,也就是大明可兵不血刃拿下此地,可私下里张居正询问过福建官员,大多对此不看好。

说直白点,东番岛虽然大,可都是为开发的土地,朝廷真去了那里,必然要投入精力进行开发,资源就是海量的投入而见不到半点效益。

福建官府不知道东番岛的情况吗?

当然不是,他们知道的更早,甚至在洪武朝就已经知晓情况。

可就是考虑到投入和产出不匹配,大家都是流官,完全没必要为后人做嫁衣。

知道情况,张居正自然也有些犹豫。

转念一想,拿下东番岛其实也是开疆拓土,只是有个巨大的阻碍很难克服,那就是《皇明祖训》。

魏广德正篇奏疏,都刻意回避了此事。

可朝廷诏书一旦发布,朝臣可不是瞎子,特别是翰林院里的人,他们必然会百般反对。

于是,张居正开口说道:“此事,一旦诏书发布,朝中必然以祖训反对,善贷可想好对策了吗?”

魏广德听到张居正这么说,淡淡笑道:“此奏疏只是不传之秘,只在你我和宫中知晓便可。

对外,则是以兵部命令南洋水师上岛剿倭为名出兵,只后在南北设立水寨,也可对外说是防止倭寇死灰复燃。

至于迁移卫所,可徐徐图之,以浙闽各挑选一卫所东迁,之后则是从南直隶和浙江各转移一船厂,前后我计划五年完成。

届时,再有陛下昭告天下此事,木已成舟,自然也就这样了。

同时,还可招募天下举子赴东番岛教化百姓,可以五年为限,五年后回朝以上等补录朝官。”

魏广德做出这个安排,就是想要士人的响应。

去东番岛教书,学生自然是东番岛上的军户和原住民子弟。

直接以教谕身份招募,怕是许多人都不会愿意去,给他们五年时间换取九年考满,回来直接安排到县衙担任县令一类的官职,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实际上,许多举人入仕做教谕,大多只能从县学升到府学,之后再难存进。

像海瑞那样,从教谕做到县令,还继续往上升的,那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