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5章 底气(2 / 2)坚守我的海工时代首页

国内一支剃须刀不过1块左右,稍好一点的也不过3块而已。

可买到国际市场,普通的就能买到1美元上档次的甚至能达到5美元。

数字不变,但计价单位从人民币换成美元,那意义可就大不一样了,不但创造了外汇,更重要的是厂子的利润直接驴打滚的往上翻。

试问哪个经营者不心动。

别人不知道,反正陈大年是真的心动了,于是开始努力生产,积极联系,终于在上个月将一批精心打造的样品通过杜卫国的服务贸易公司送到了港岛某外商手里。

结果直接就被打了回来。

因为黄通厂的产品缺少了一项刀片真空镀膜技术,与现如今国际市场上已经满大街的真空镀膜剃须刀刀片相比实在是缺乏竞争力。

陈大年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在初期的茫然过后,陈大年拿出当年大冬天光着膀子挖三线厂地基时的狠劲儿,说什么也要把那个鸟门子的真空镀膜技术给搞出来。

问题是发狠容易,弄出真东西可就难了,更何况真空镀膜机算是高技术设备,可不是发发狠就能弄出来的。

于是陈大年便把目光再次投向了株江厂,凭啥他们就能生产真空镀膜刀片?

难道真的如他们自己所说,独立研制的?

果真如此的话,有这样的技术成果,漓东厂的宣传科还不得捧上天喽,怎么宣传部门半点儿动态都没有?

事出反常必有妖,于是陈大年找人仔细打听了一下,这才知道啥独立研制,啥掌握核心技术?

都他娘是株江厂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是去年漓东厂从东芝引进电视机生产线时,顺带从进口的成套设备。

算算时间,跟漓东厂的“高端”剃须刀忽然崛起的时间完全吻合。

就说这事儿怎么这么赶巧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呀!

自觉摸到株江厂底牌的陈大年自然不甘寂寞,开始积极寻求设备的进口事宜,可惜他们黄通厂没有进出口资质,更没有出国指标,无奈只能求到他的老相识,现如今西南兵工局贸易服务公司的总经理杜卫国。

杜卫国也不负重托,在特区和港岛转了半个月后还真就带回一台250型真空镀膜机。

陈大年立刻便将其投入试生产,效果自不必说,出来的产品与株江厂生产的“高端”镀膜剃须刀无论是质量还是性能都毫无差别。

这下陈大年算是彻底有底气拿着他的剃须刀到国际市场上争一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