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京城等了几日,参加礼部赐新进士荣恩宴,温博然在李治续的帮助下跟不少同科混了个眼熟。他一贯是秉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很多时候,最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也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品德,倒是为他赢得了不少的青睐。
因着今年六部缺人,二甲三十名内都被留在京城,剩余的抽了几个机灵且家世背景不错的留下,就都打发到各地走马上任。
在任职前,每个人大约有一到三个月不等的缓冲假期可以自由安排。温博然原本是打算留在京城再等等,打听清楚自己的去向后再动身回乡,却被张柏邧给劝了,最后选择跟他们一起结伴同行。
四月底天气不错,非常适宜出行。他们乘马车,换船,再换车,一路上可比来时要顺利多了。一直合作的镖队甚至不要钱,直接就派了一队人护送他们回到青杭镇。而早早得了消息的家人们除了给街坊邻居们发放喜饼,都翘首以盼,等着孩子们回来后开祠堂报备祖宗呢。
李家书院一次性出了四个进士,可不是成了万众瞩目,自消息传回来,关于李家书院的传言不要太多,有点条件的都带着自家的孩子求上门去,百般许诺,只为拜得名师好好学习,也跟这几个人一样光宗耀祖,出人头地。
小厮们在路口守着多时,远远看到看到他们的时候就赶忙往家里跑去,报信之后大家都迎了出来,半路就将这只归家的队伍给围了,直接就把人往家里带,都顾不上寒暄。
温博然到家的时候可是享受了从前从未有过的待遇,温老太太一直握着孙儿的手,不住口夸赞着,恨不得将自己这辈子累积到的所有好听的词汇都用在孙子身上,看向他的眼神满是怜爱疼惜。边上的李清雯也是如此,难得没有反驳婆婆的话,反倒是很赞同地一边听一边点着头。
温鸿敏坐了一小会儿,就被管家叫出去了,知道消息的亲戚都上门了,他得出面招待,不一会儿就让人来喊儿子一起,温博然才算是从祖母和母亲的手上挣脱。这会儿得了消息来的大部分都是温家亲近的亲戚,李清雯这边的亲朋大多数都在李家。
毕竟李治续可是榜眼!
好不容易应付完客人,选了几个合适宴请的时间让管家去跟李家人商议,跟他们错开。温鸿敏带着去了祠堂,看着那稀疏的牌位,忍不住感慨,“博儿,我们这一支已经分出来了,”当初他爹逝世的时候闹得很僵,所以这祖宗牌位其实也没多少人,“日后若是他们找上门来,不用顾及面子。”
他将其中的利害关系跟儿子说了个遍,然后才语重心长嘱咐道:“儿啊,你爹这辈子大约都要耗在青杭镇了,你跟爹爹不同,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定要谨记祖宗家训,切勿大意了。”他说完,很是遗憾,儿子的成就显然已经超过他了,接下来的人生路,他能参与的不多。
温博然自小身子骨就不好,病怏怏的样子,一家人都怕他长不大,百般呵护。好不容易看着儿子长大成人,读书习字,颇有几分样子,温鸿敏就盼着他不当睁眼瞎,读书明理,日后接管了这家业,做个富贵闲人也是好的。
谁曾想儿子竟然有这样的大造化,他接到消息之后,回想起曾经的岁月,简直不要太感慨了。如今看着儿子,欣慰中带了点点的遗憾,日后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常住。
毕竟当官了,去向就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了。
再则,儿子尚未及冠,官场诡谲,他自己虽未经历过,但是也听说过不少。他舅兄不正是因为这样,才回乡接了书院准备继续教书育人嘛。要知道李清霖当年也是钟灵毓秀的人物,多少人称赞过李明启后继有人,最后也不过如此而已。
唯一庆幸的是,李家门生不少,愿意搭把手的也多,好歹是保全了自身,全须全尾地辞官回乡。又因为家中只有他一个男丁,好歹还有了这么一份家业可以继承。
“爹爹不用担心,左右宅子买好了,接下来估计回到翰林院去,三五年的,儿子呆得住。”他又不是毛头小子,蛰伏期间好好累积自身的本事也是能够做到的。如今还不到九龙夺嫡的白热化阶段,虽然党争波及范围很广,可他一个末流小官,还真的是不太起眼。
只是,他蹙眉,“娘亲跟我来信说过,已经跟李家人谈定了婚事,接下来儿子可是要进京,不若先办了婚事,家中筹备来得及吗?”若是要赶着带媳妇一起进京的话,剩下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还真的是有些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