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关于科举(2 / 2)我真不是那个道人首页

“且说来听听!”

看这位陛下面无表情,也不知道他老人家在想些什么,其他人都决定先观望一下,看看情况。

“陛下!臣以为,如今科举不够苛严。应当设立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五级之分也可以将考生能力区分开来。”

这时候李世民脸上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详细说说。”

其他人看到这里就知道房玄龄肯定是有备而来,只好静观其表,且先看这房玄龄要怎么表演。只听房玄龄说道:

“这童试,乃是指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再就是院试,院试同样是在道、州的举行,只不过是在各道、州的“学院”中举行。又要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需要通过童试的童生才可以参加。而录取后即为“生员”,可以通称为“秀才”。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科试也可以称之为录科。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了。”

讲到这里,不止是李世民了,就连旁边围观一直没出声的其他人也感兴趣起来。而李世民也插一句道:

“这些秀才应该给与一些优待,才能吸引更多人去读书,更多人来参加科举,这样才能选拔出更多有才能之人。”

“陛下英明,臣以为对秀才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各衙门官员以礼相待。秀才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报学政,俟黜革后治以应得之罪;若词讼小事,发学责惩,不得视同齐民一体扑责,即秀才享受免丁粮、食廪、政治司法特权。”

“有理!继续说!”

“接下来就是乡试,可以称为大比、秋闱,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可以分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而乡试录取之后便可以称之为“举人”,举人名额则是由中央规定下达,各道、州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而举人之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是于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长安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于乡试一样,每科会试录取名额约二三百人,录取之后可称为进士。会试正榜以外再设一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而进士之中的第一名称为会元。

最后一级考试也就是殿试,是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内容考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三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

李世民听到这里点了点头,表示对于这个想法的认同。

“可还有其他补充?”

“陛下!臣以为除了墨义、帖经、时务策还可以增加诗赋和杂文两项。诗赋考试要求考生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求考生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比帖经墨义之类要清新活泼而富于灵气。”

“房卿言之有理,不知房卿对舞弊之事可有何办法?”

“陛下!舞弊手法也不外乎三种,贿赂考官、夹带经文和请人代考。

为了防止考生贿赂考官,可以使用“糊名法”。顾名思义就是把考生的名字用纸粘贴遮挡,让阅卷的考官分辨不出考生。但是有的考生的字迹特别,可能会事先和考官打好招呼,可以使用“誊录”,让专门的人誊写考生的文章,然后再送去给考官评阅。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考官辨认出考生的字迹。

除此之外,针对行贿考官还有其他的防治措施。可以实施锁院制度,把主考官分正副三人,都是临时委派的。不到考试前谁也不知道是谁主考,其次这三个人还有着互相监督的责任。考试之前还会进行“锁院”,禁止考官外出,不允许接见任何人。如果被发现行贿考官的,行贿者直接处死,受贿者也会被判处重罪。

再就是夹带经文了,设立了兵马司专门守卫考场,设立小隔间,让每个考生单独考试,并且考试期间禁止喧哗、离场、传话。

进考场之前可以要求搜身,有关书纸的东西都不准带进考场。考试使用的笔墨砚台都要有规格大小限制。

除此之外还要事先收集考试们的体貌特征和考试履历,在进入考场之前都会严格比对,言语盘查,但凡有不符合的地方都会禁止参加考试,用这样的方法来防止有人代考。”

------

就这样,李世民明明叫了一帮人到甘露殿议事,可是现在却成了房玄龄的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