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万国来朝”的说法纯属夸张之词,天朝上国的影响力还没到弗远靡届的地步,一年之中能有超过二十个国家遣使来朝就已经算是朝贡贸易比较频繁的年份了。
所以,专供接待外邦使臣、商团之用的会同馆内,平时客人并不多见,只要瓦剌不派遣庞大的“打秋风”团来京城叨扰大明,会同馆就永远不会迎来顾客盈门的那一日。
在大明所有的藩属国、羁縻之地中,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深、朝贡最勤的莫过于朝鲜、琉球二国,其国王即位须得到明廷颁旨册封,举国使用大明的大统历纪岁,服饰、礼仪源自大明,上层贵族子弟熟读汉文汉书并以此为傲。
其次是安南、占城、暹罗等东南亚农耕民族组成的国家,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国王即位也须得到明廷册封,但它们遣使入朝大明的次数远不如朝鲜、琉球那般频繁。
因地理、交通原因,大明还无法将文化影响力远播至自己的藩邦乌斯藏现西藏。至于女真诸部、关西七卫、兀良哈三卫等由游牧或渔猎民族组成的羁縻之地,受华夏文化洗礼的进程十分缓慢。
而瓦剌、鞑靼只是名义上承认大明的上国地位,其可汗并不接受大明的册封。
以上地域再加上一个内部长期动荡的日本,大明的对外有效影响力大概局限于此。永乐、宣德年间靠郑和七下西洋建立起来的更广泛的对外联系,因耗资巨大、海外贸易无利可图,大航海难以为继,故而随着大明远航事业的终结,那些遥远的落后小国渐渐从大明的天下观中消失了。
明廷缺乏海外殖民意愿,民间缺乏探险精神,中国很难出现哥伦布那样的人物,也注定不会走上依靠海外殖民攫取的巨大利益来支撑野心勃勃的大航海计划的路子。
百余年之后,隆庆开关,大明终于与位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欧洲诸国有了更多的直接商贸往来,但遗憾的是,欧洲的物产对大明而言,毫无吸引力,除了白银,大明并不需要欧洲其它几乎所有的商品,相反,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丝绸、茶叶风靡整个欧洲,成了欧洲人炫富的工具,甚至成了他们“山寨”的对象。
开关没能改变大明固有的历史进程。
可想而知,历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现代人不宜想当然的予以跨时空解读,误以为自己的智慧远在古人之上。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
话说此时的大明对西域诸国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别是双方都面临着瓦剌这个共同威胁,因共同的安全关切很自然的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所以,撒马尔罕使臣频繁出使大明。
阿依达娜随其父亲出使大明,无意间从朝鲜使臣嘴里得知发生在海子边的那场变故,便焦急的向会同馆正使及礼部官员打听卓轩的下落,但众人语焉不详,生与死、罪与非罪都无定论,也没人愿意给她讲述详情。
关西七卫的使臣也知晓了此事,在会同馆堵住打算出门的阿依达娜,乘机挑事:“阿依达娜小姐,雄鹰折了翅膀,你的战神恐怕早遇难了,为了保障你们的安全通行,如今关西七卫少不得要大把花银子,以请走瓦剌铁骑那尊瘟神,所以,咱们之间的事须重谈条件。”
阿依达娜气愤的道:“又想敲诈买路钱?别忘了,当初大明皇帝陛下亲口说过,卓将军有可能赴甘肃任职,常言道:天子无戏言,望诸位想清楚了再开口!”
“卓将军?哈哈哈而今卓将军安在?并非我等存心找茬,实在是因为卓将军一死,伯颜帖木儿等人失了忌惮,往后关西七卫那条通道恐怕得由瓦剌太师做主了,咱们很为难啊。”
“谁说卓将军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