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3 夭寿,那个“口十北”又来了!(1 / 2)秦始皇驾崩,我用九龙拉棺送葬首页

键盘侠们看着自己的解说下面有无数网友跟风评论,一个个的兴奋不已。

虚荣得到满足,这些键盘侠们更加变本加厉的开始批评刘伯温。

“史书说他是天才军师,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甚至还有人拿他和诸葛亮做比较。我觉得,这就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但凡是多看点儿书,我们就可以发现,刘伯温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他根本就不配跟诸葛亮去比较!”

“没错,我们大可去查一下刘伯温的实际从军记录!”

“他一部分是在元朝官府当军事参谋,镇压农民起义;一部分是投奔农民起义军朱元璋,做起义军的参谋。”

“在元朝从军一共才三四年,他基本没有表现出什么出色的军事才华。”

“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随军参谋,其中还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实际从军的时间勉强接近两年。”

“刘伯温只不过是朱元璋众多随军参谋之一,甚至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官衔的普通参谋之一。”

“1363年9月朱元璋再次出征时已经不需要他随军,而这时朱元璋的仗还远没有打完。”

“所以我们看得出,刘伯温这个军事参谋其实对朱元璋来说,几乎是可有可无的。”

“就这他也配跟诸葛亮去比,他凭什么?”

“还有一些书籍把朱元璋首先消灭陈友谅,然后再消灭张士诚,说成是刘伯温制定的平定天下的大计,甚至还将这一大计等同于诸葛亮的隆中对,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

“这纯粹是穿凿附会、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

“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的时候发生在1363年,那个时候刘伯温在朱元璋手下当军事参谋,已经三年了!”

“可是当陈友谅打门来的时候,朱元璋才匆忙赶造战船来迎战,哪里有什么先打陈友谅的‘平定天下大计’的影子?”

“更加可怕的是,在这场大战中,朱元璋曾被敌军团团包围在一条指挥船。”

“如果不是部下将官韩成与朱元璋换穿袍服,假冒朱元璋跳水自杀骗过敌军,朱元璋很可能在这场大战中被杀。”

“刘伯温如果真的像传说中那样是一名出色的军师,能如此让主帅涉险吗?”

这些键盘侠说话的时候有理有据,用各种资料来反驳刘伯温根本不是传说中那样神的人物,他就是浪得虚名!

而一些普通网友,也被这些人的话唬住,疯狂地开始刷屏。

“不愧是历史大佬,这些事情竟然都知道,这也太神了吧?”

“你有文化,你说了算!”

“时间什么都能对,这么一说刘伯温还真的是浪得虚名!”

......

“没错,而且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在历史是很重要的一战,基本奠定了朱元璋夺得天下的大势。”

“如果刘伯温真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功臣,而不只是一名普通的随军参谋,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能不想到刘伯温吗?”

键盘侠们趁热打铁,再次扔出一堆证据来。

“史书记载,朱元璋在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单,原来根本就没有刘伯温的名字。”

“直到封赏完毕后的二十天,才补封了两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后一名排到了刘伯温。”

“而朱元璋之所以补封刘伯温一个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军事贡献。”

“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筹备登基、修建南京城、担当御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复科举等‘建国’方面的成绩。”

“再加他在元朝的特殊身份、跟着朱元璋十年、这时他也已经六十岁了,所以才象征性地封了他一个爵位。”

“如果是这样,那刘伯温为什么要辞官呢?”突然一句不和谐的评论出现在了网友们的面前。

“兄弟,你自己去想一下,如果你是刘伯温,你在元朝做了25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十年中央官。”

“虽然你也属于朱元璋的开国元勋之一,却没有想到只被象征性地补充封在了最末一位,你心里会舒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