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点头,面色肃然,沉声道:
“四方异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以仁义为立身之本,待人之道,因为九州大乱首先在于人心丧乱,欲治乱世,必先收人心,以仁抗不仁,以义拒不义!”
“先存百姓,如果损害百姓的利益,以奉养其身,就如同割下自己身的肉,来填饱自己的肚子,肚子饱了,身体却死亡了,君王富足了,国家却灭亡了!
就算富有四海,又能怎么样?
若振兴国家,必须先使百姓安,税赋少,徭役轻,为官勤,朝廷俭!”
“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五帝开疆,凡国遇大事,男必在祀与戎泯躯祭国,燹骨成丘,溢血江河,亦不可辱国之土,丧国之疆!
士披肝沥胆,将寄身刀锋,帅槊血满袖,王利刃辉光!
不分老幼尊卑,不分先后贵贱,同心竭力,倾黄河之水,决东海之波,征胡虏之地,剿倭奴之穴,讨欺吾之寇,伐蛮夷之戮!
遂沧海横流,而立身无愧!任尸覆边野,唯精魂可依……”
张三丰洋洋洒洒,给出几十个回答。
随着张三丰的话语。
宫殿中的场景似乎发生变化。
师妃暄跟随张三丰,漫步在时间长河,见证三皇五帝的功绩,见证大商、大周等帝国的灭亡,见证大秦、大宋等帝国的崛起。
几十个观点没有重复。
加起来后,超过慈航静斋对为君之道的记载。
每一个观点,都让师妃暄茅塞顿开。
张三丰说完,笑道:
“你觉得哪个好?”
“你认为,老道是不是明主?”
语气中仍然充满讥讽之意。
张三丰向来对慈航静斋没有好感,想起赵长生曾经写下的一首诗句。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慈航静斋有什么资格替天下人选明主?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问答可以作假。
每代慈航静斋传人选择明主时,都问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意义?
如果是梵清慧门,他绝对不会让梵清慧山。
师妃暄是小辈,他才没有为难师妃暄。
听到张三丰的回答和问题。
师妃暄呆若木鸡,神情不断变幻,陷入沉默之中。
她明白张三丰的意思。
此次下山。
她虽然说是选择明主,但有资格决定谁是明主吗?
师妃暄沉默半晌,恭敬道:
“前辈若争霸天下,妃暄自然倾力支持。”
“况且无需妃暄,前辈也可以心想事成。”
这个回答滴水不漏。
她没有代表慈航静斋,只是以自己的身份支持张三丰。
更何况。
以张三丰的身份和性格,绝对不会争霸天下。
张三丰点头,大笑道:
“其实这些回答不是我的观点,而是其他人的观点。”
“他的年龄与你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