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6 章(1 / 1)穿越农家青云路首页

二丫带着四丫和王明轩三两下便挤到了人群中,人群中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男子,拿着一面小鼓,小鼓很精致,有巴掌那么大,圆圆的,鼓两侧有两个小圆球从绳子系着,轻轻转动发出好听的咚咚声响。  货郎子的挑担里摆着大大小小的缝衣针,各种丝线,顶针,纳鞋底的  锥子,绣花的花样子,梳头的头油,抹脸的香脂,抿唇的红纸等等大姑娘,小媳妇们用的东西。当然了还有小孩子们喜欢的麦芽糖,果脯一类的。  二丫和四丫挑了一些丝线,准备打络子用。王明轩也就是瞧个热闹,没啥想买的。看见二丫和四丫把压岁钱数了数,还差两文钱,便把自己的压岁钱也供献了出来。喜的二丫和四丫,承诺给他打个漂亮的络子,让他戴着玩。  接下来的几天,王明轩就充当吉祥物让王三郎和孙氏带着走了一圈其他的亲戚。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落了灯,这个年可算是过完了,大家便开始忙着准备春耕下地干活了。  刚过完年,王明轩的四婶范氏就发现怀孕了,紧接着周围许多玩伴家不是老娘,就是伯娘婶子的也有不少怀孕的,看来这虽然过年休息,但在这个娱乐匮乏的年代,但大家还都是没闲着啊。  年过完了,王有田惦记着他要改换门庭的美好愿望,特意找王三郎说道:“三郎,这开春了,虎子也该开蒙了,当初大宝是没考核上县里的白鹿书院,才去的镇上刘秀才办的私塾,你看虎子这去那合适?”  王三郎想了会说:“爹,要说教的好,肯定是县里的白鹿书院,只是镇上离咱村不到半个时辰的路,县里得一个时辰,虎子这每天得来回往返村里,这时间上有些不方便。”  王有田若有所思的说:“这吧,三郎你让我再想想。”然后掏出五两银子说:“三郎,你明天带虎子先去县里的白鹿书院,镇上的私塾还有书局都看看,把情况再扫听一下,再看着给他买些笔墨纸砚。”  王三郎也没客气,直接拿上银子说:“谢谢爹,那我明天带虎子去转转。”  “去吧,去吧。”  第二天还没等王三郎和王明轩回来,王四郎就给老王家来了一道响雷,他不要在家种地,要去县里如意酒楼当伙计,学习做生意,将来要当掌柜的,当东家。  王有田看着主意正的四儿子说:“四郎,你当真要去县里?”  “爹,我要去,这当伙计也不是人人都能去,这可还是我费了不少人情才成的,爹,你就让我去吧,这当伙计管吃管住,一月还有一两半的银子呢。”王四郎说道。  王有田有些松动了,问道:“果真一月一两半的银子?”  王四郎知道他爹这辈子,一是和钱亲,二是能帮他改换门庭,只要从钱上入手,这事十有八九能成,于是加了把火说:“爹,不光这月银,那碰上大方的客人还有另外的打赏呢。”  王有田思谋了一下说:“那成,你去吧,到了县里好好干。”  王四郎达到目的欢喜的说:“谢谢爹,我一定好好干,发了月银就拿回来交给娘。”  王有田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这种田一年到头交了赋税,除了一家子的口粮,剩下的能赚个差不多二十两银子已经是年景好,老天爷赏饭吃了,遇上年景不好,也就将将能混个温饱,这些年要不是三郎打猎贴补家里,自家别说供大宝读书,存银了,能顾住这大大小小近二十口人活命都难。  这供个读书人也费钱,一刀最低等的竹纸都得二百文,就这纸一提笔写,墨就晕开了。要想再好点的纸都得五六百文,甚至是一两银,再别提那些书籍了。  当初光大宝第一次去蒙学的学费和用来开蒙的四五本书,下来也有差不多二十来两银子了,这虎子要想再住上读,这花费就要更多,把儿子们都困在这土地上肯定是不成的。还不如让四郎去县里,一年好赖还有十八两银子的收入。  王四郎终于得偿所愿,实现了他要当个大商人的第一步。在他心里虽然商户是贱籍,可他不在乎。他从小就喜欢这买进卖出,每挣到一文钱都能让他兴奋许久。   再说这商人做到一定程度上,也不是普通人能惹的起的,只要做的好,这商户那样也比个靠天吃饭的农户要强的多,这人活一辈子,能活的自在舒坦才是最重要的。还有就是,自己现在也就是个小伙计,离当商人还差的远呢。  王三郎带着王明轩也打听了一下白鹿书院和镇上私塾的情况。白鹿书院的考中率高,收费也高,夫子也很多,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有教授,但要入院考核。而镇上的私塾也只是教个读书,认字,备考,不用考核只要给钱便能上,相比之下肯定是落了下程。  王明轩可是王三郎的独苗宝贝,为了他的前程。王三郎肯定会选最好的,打问清楚后便决定让王明轩报考白鹿书院,至于王有田那边,王三郎一点也不担心,在他爹心里再没有什么比读书,当官更重要的了。  果不其然,王有田听完王三郎的讲述后,也是主张让王明轩报考白鹿书院。只是这个决定,多多少少让大房,二房和四房心了有些许不满,毕竟大家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孩子,都要为自己孩子以后谋算,这白鹿书院的花费可要出镇上私塾多了二三倍不止。  可是再不满又如何,只能忍着。这一呢是,王家由王有田当家做主,轮不上任何人指手划脚。二呢大房,二房和四房也有私心,这虎子一旦考中,就能减免赋税,徭役,还能有一些免税的官田,禄米等等,实在是好处诱人。  至于说分家,除了王三郎,其他三家那是想都没想过。先不说父母健在不分家的规距,光是自身利益也让他们没有分家的想法。  这不分家,赋税,徭役出一份就成,而分家后赋税,徭役就得出四份,一个普通的农家人如何负担的起。即是赋税能出得起,这徭役按照每户一丁来说,弄不好老王家四个儿子都得折进去。  这也是村里许多人家,为什么儿子孙子一大堆,挤在一起锅碰盆,瓢碰碗也不分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只是王有田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决定也有被儿子儿媳严重反驳的时侯,老王家最终还是分了,这是后话。